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魔都上海——三水交汇老场坊

http://www.cnair.com 2015-01-07 12:25:40 来源:航空旅游网

                                                   撰文/摄影   陈鲁宁

  老上海人的眼里,虹口区被叫作“下只角”,指它是不可与南京路、淮海路、延安路一带商贸文化区“上只角”相比的老居民区。当年租界多在西南,有钱人也多住在西南面,而大型工厂多在东北部,贫苦人多住在东北面,因此,大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人们把买办、洋人、社会名流聚集的地方称为“上只角”,主要指以现在淮海路为中心朝西南面发展的豪华地区,而把闸北、虹口和南市区为中心朝东北面发展的贫民居住区称为下只角了。虹口区就在“下只角”内。
 

1933老场坊的路标
 

  老场坊,位于虹口区溧阳路611号,俞泾港、虹口港、沙泾港三条河流交汇于此,形成了早年上海市区最为独特的滨水社区形态。1933年,由上海工部局出资兴建,著名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负责设计,中国当时知名的浙商余洪记营造厂承担了建造。当时,余洪记营造厂,可谓是民营建筑商里的佼佼者,承建工程甚多,重要的有上海北四川路桥“邮政大楼”,也出自英国建筑师斯久生设计之手,体量庞大、规模宏伟,久已成为上海著名地标建筑。老场坊自1931年由上海工部局在虹口沙泾路购买土地始,不出三年,一个现代化的宰牲场就在1933年11月竣工,1934年1月投入了使用。

  众所周知,改造旧城区,既要保留它历史积淀的部分,又要让它成为活力四射,体现时代风韵,充满吸引游人的时尚文化魅力,的确不是件轻松容易的活儿。多年前,我曾路过这只“下只角”,一排排低矮混杂的民舍,弯弯曲曲的下马路,虹口区的这一片天地,一直被孤独地抛弃在魔都幢幢摩天大厦的角落里。的确,老场坊历经近百年的战火硝烟、岁月洗礼,难掩萧条,虽然数度关闭,让人惊诧的却是这栋建筑本身,居然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

  早就听说老场坊变了,成了继上海新天地之后另一处文化聚集高地。但直到最近一个周末,才去亲眼目睹了它的巨大变化。初冬乍寒,绿色已几近全黄,穿过四平路、海宁路、周家嘴路、溧阳路,嘉兴路,沿着俞泾港、虹口港、沙泾港的河畔,伴着冬日的暖阳,悠闲漫步,你依稀还可觅见“下只角”旧时的影子。苦难的的历史,曾使这些近百年的建筑掩映在岁月的尘埃中,成为一块“璞玉”,如今,幸福的历史,又将使这块块璞玉蜕变重生,渐渐被热爱生活的魔都人打磨成一块炫美的良玉。游人造访现在的1933老场坊,它仿佛完全变了,神奇蜕变成了经典欧式新生活的舞台。它,融汇了国际美食购物,戏剧音乐演出,主题狂欢派对,可谓周周精彩不断。而富有历史底蕴的建筑中多元化的场地,也成为国际顶级品牌活动的舞台,不停地上演着一场场视觉的饕餮盛宴。

  走近老场坊1933,你首先会被它当年耗资达三百三十多万银元的坚固独特的建筑所迷摄。老场坊,全部采用由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五十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三是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时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充满了前瞻性和先进性。同时,它还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圆内方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说中 “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 “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与众多充满特色风格的建筑融汇贯通,混凝土的架构和厚重的框架,不仅不会让人感到压抑,相反,巧妙设计下的光影和空间,让人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无穷变幻,留给脑际的印象,则是一栋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