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一组新鲜出炉的数据令人振奋:2009年,我省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与震前的2007年相比,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数这三大指标,分别增长21%、23.1%、18.1%,超过震前水平。
短短一年时间,四川旅游迅速从低迷走向繁荣。省旅游局局长张谷认为,成功的奥秘是:以“两个加快”为指导,紧紧抓住旅游业作为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创新发展模式,推出“五大行动”,强力实施旅游重振工程。
四川旅游经受住了灾难带来的“大考”。灾后四川,依然美丽。
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作为先导产业
点睛:信心指数、刚性需求
2009年3月15日,柏林国际旅游展(ITB),“四川之夜”旅游推介会引人注目。这是震后四川旅游首次在国际最高层次旅游展上亮相。四川带回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接待咨询近10万人次、派发宣传资料20万份、两批欧洲旅行商入川实地考察……
国际旅游界感受到四川发出的强烈信号——“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迈出这一步,相当艰难。
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旅游一度低迷。但是,山川依旧,风光仍在,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四川旅游必须要恢复、必须要重振。重振,如何破题?
灾后恢复重建,旅游要作为先导产业。省委、省政府作出战略部署,大力实施旅游重振工程。由此,系列“组合拳”挥出。
第六届中国旅游论坛、2009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魅力四川—2009”网络营销等活动相继走上舞台,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地向海内外展示四川震后依然安全、美丽的形象,展示了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极大地提高了旅游市场的信心指数。
省旅游局编制完成了广元、德阳罗江、彭州小鱼洞大兰村等地震重灾区的旅游规划,先导产业的规划效应凸现,旅游产业与灾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农房和城镇重建等有机结合。至2009年底,成都等6个重灾市州共实现旅游总收入682.21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0.3个百分点。
创新机制,合力重振旅游市场
点睛:对口支援、关联带动
“2010年度省发展改革委中央投资旅游储备项目库”日前公布,67个重点旅游项目名列其中,总投资达426亿元。
这是旅游重振中的一个重要写照。
震后3个月,国家旅游局紧急召开对口援建工作会议。此后,帮助灾区加快恢复和培育壮大旅游业,成为各援建省市关注的重心之一。浙江把青川东河口、唐家河等重建纳入援建工程,山东制定《北川羌族自治县地震灾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海把都江堰作为“世博会旅游推广工作站”,广东支持汶川三江变成美丽的“水乡藏寨”,成为震后第一个通过国家4A级景区验收的极重灾区景区。
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带动性大的特性,由此,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签署了《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产业紧密合作协议》,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局省合作新机制,围绕加快推进四川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从产业培育、线路统筹、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加强协调合作。
省级部门之间紧密联动。省旅游局与省招商引资局共同制定《关于全省重点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办法》,与省发展改革委首次共同编制《四川省旅游业项目规划》,还主动与省建设厅、财政厅等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及藏区旅游帮扶等项目实施。
各市州一手抓工程重建,一手抓市场重振,把交通恢复、城镇建设、文化保护、城乡统筹等与旅游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旅游的恢复性增长。仅在剑门关,恢复重建开工项目就多达72个,总投资4.3亿元。
探索有效路径,“五大行动”作抓手
点睛:价格洼地、线路统筹
以信心提振、招大引强、线路统筹、乡村旅游提升和质量强旅等“五大行动”为抓手,四川旅游探索出灾后重振有效路径。
在得知成都市发放旅游熊猫卡后,上海人徐敏马上把自己“五一”出游目的地改为四川。成都向海内外发放的2000万张熊猫卡是四川旅游重振破题的落脚点之一。
全省21个市州推出价格优惠政策。九寨沟、峨眉山、都江堰等全省数百景区在2009年5月12日当天,免费向游客开放;还有数百景区在5月其余时间,实行门票半价优惠……“价格洼地”迅速积聚人气。
线路统筹行动推出千条自驾游线路。千条线路将景区、城镇、通道串联成线路产品,突出展示“吃、住、行、游、购、娱”。截至2009年底,已编制完成并发布上网1114条旅游线路,总点击率突破1905万次。
招大引强行动筑巢引凤。以2009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2009(首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活动为契机,开展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仅2009(首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现场招商引资额就达85.3亿元。
四川旅游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