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2009年12月16日消息,12月14日,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带着他的摄制组,乘坐由北京飞往西昌的川航航班。摄制组一女士在坚称“我在美国坐飞机都不用关机”下就是不关手机,反而辱骂机长和空乘。在经停成都双流机场时该女被警方带走。不过最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毕姥爷”不但没有大义灭亲,反而轻描淡写说“这只是件小事,不要听他们瞎扯,什么事也没有,她们是在听MP4,不知道要关机。”
坊间于是把矛头对准了“毕姥爷”,认为他藐视航空安全、耍大牌、法律意识淡薄等等,对其大加鞭挞,大有将其钉上历史耻辱柱之势。“毕姥爷”对此倒是高挂免战牌,至今很明智的没有发表任何看法。我倒是认为应该理解和原谅“毕姥爷”们对民航安全常识的苍白认识,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他们是无法很直观地认识到民航客机在飞行过程中(尤其是起降阶段)受无线电波干扰所造成的威胁和危险究竟有多大,而这种直观认识的形成直接依赖于民航业界持久不懈、多种形式的宣传,试问一句,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吗?
更让我感到应该原谅“毕姥爷”们的是,作为民航人,我们大家其实都犯了一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严重错误,那就是在飞行过程中,是否应该严格禁止使用手机目前还是存有相当争议的。
这里有几条新闻,2001年7月27日,《解放日报》报道“乘东航飞机将能打电话”,虽然文中所说的电话是花费昂贵的卫星电话,并非大家日常使用的已卖成白菜价的手机。2004年12月14日,人民网转载消息称“美拟取消飞机上打手机禁令”,将开始对飞机上使用手机进行研究,研究对于目前乘客在飞机上使用他们自己的移动电话遇到的障碍,是否有技术上的解决办法。此后我们再没有听到类似消息,2008年3月阿联酋航空公司(Emirates Airlines)成为全球第一家允许旅客在飞行途中使用手机通话的航空公司后,同年年4月21日,才有新华网发布“深圳航空计划今年试行‘飞机上打手机’业务”的消息,引起业内专家对飞机上打手机的安全、价格等决定性因素的研究探讨,但由于观点难以统一,深航并未试行这项业务,不过依然引发了全球航空业界追风,继阿联酋航空公司和深航后,法国航空公司(Air France)、瑞安航空公司(Ryanair Ltd.)、Bmi、北北欧航空公司(Scandinavian Airlines,又称“SAS”)、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 Inc.)、美国达美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 Inc.)等相继推出了宽带上网、移动电话等机上通讯服务。
然而包括我国在内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依然对机上使用手机持坚决禁止态度,理由是绝对保证航空飞行安全。这一理由是冠冕堂皇的,让人无法反对,因此支持机上打手机就成了支持危害飞行安全,必遭一致反对。不过迄今为止,引用这一理由的人都无法具体说清楚为什么要禁止在机上打手机,只能以手机无线发射信号“可能”干扰飞行通讯、导航系统进而危及飞行安全做挡箭牌。问题是,这个理由是否经过充分的实验和论证呢?2008年8月14日的《科学时报》在采访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林家儒时,林教授就声称,“在飞机上用手机确实会影响飞机安全”这一命题却至今尚未得到证实。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支持这一断言,现有的依据只是些零星轶事和纸面理论。据介绍,由美国联邦航空署(FAA)委托所做的1996年报告研究了数千个航空记录,没有发现一例无线电话影响飞行设备的情况。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Boeing Co.)和空中客车公司(Airbus S.A.S.)也曾作过测试,让舱内布满手机信号,通信、导航等各种系统都没有任何受到干扰的迹象。但是,尽管研究报告排除了干扰可能,美国相关机构依然对手机干扰的片断证据心有余悸。1991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发布了禁止空中使用手机的禁令,主要是担心手机有可能对地对地蜂窝信号传输产生潜在干扰。这后来也成为很多国家所遵循的飞行惯例。林家儒表示,现有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在飞机上用手机打电话或上网而不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不过基于种种客观原因,目前还没大规模展开这种应用,原因据称是受法律、价格、运营盈利模式和旅客抵触心理影响。2008年8月,美国众议院通过议案,禁止乘客飞机上打手机。 但欧盟和英国电信监管机构已经批准在航行器上可以使用手机。因此美国的立法可能使美国运营商在飞行大西洋彼岸航线时引起混乱。
于是大家可以看出问题的根源了,也许人家“毕姥爷”们真的没有啥错,说不定以后飞机上还真的可以随时随地打手机了呢。那究竟是能还是不能,最终该由谁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不言而喻。而且我们很清楚的看出,如果这一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对民航这一资金、技术、风险密集型行业来说,不啻是把信息社会的红地毯一直铺到了飞机上,这对改善民航服务、刺激旅客消费以及促进民航发展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利好消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