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讯:关注过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国内航空公司“改变票价计算方法”消息的人,也许听到了其中一些对“中航信”(全称为: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微词。这些评论本人暂且不去说其对错如何,仅就其中有许多言过其实,猜测代替事实的成分而言,作为航空业内的工作人员,我确实不敢苟同,下面不妨举出一些例子加以分析。
其一,有人说:“航空公司持有“中航信”的股权,就是捆绑在一起垄断票价市场。”
从市场的角度看,控股并不意味市场垄断,它是一种普遍的市场行为,也是受法律保护的。把控股与市场垄断划等号明显是一种计划经济时期思维方式。在国外一些航空IT产业大部分都是某家航空的一部分,或是多家航空公司控股,甚至有几家大的IT产业把触角伸向了全世界,也从来没有人说过他们与航空公司捆绑在一起垄断票价市场。
其二,还有人认为:“‘中航信’是推动此次“改变票价计算方法”的背后推手。”
实际上,“中航信”就是一个为国内航空公司提供IT设备系统和传输相关操作信息的公司,也就是专为国内航空公司提供IT服务的供应商。其主要提供的设备有订座系统、离港系统和货运系统,以及一些航空公司外包给他们研发的旅客服务信息系统。
说得形象点,这好比一个单位要办公,需要相关的服务商家提供办公设备一样,不可能这个单位所做的工作,与其供应商提供的桌椅板凳有何牵连。供应商跨行业当“背后推手”,到目前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也没有听说过。这明显是不懂装懂,主观臆断。本人不妨问一下:“改变票价计算方法”有什么原则上的错误吗?把“中航信”说成是背后的推手有什么事实根据吗?
其三,把“中航信”称之为“是垄断航空市场背后挥之不去的阴影。”
现在是市场化的经济,也是服务型社会,企业间正常商业关系不应该看成是“蓄谋勾结”。在市场化的今天,一个提供服务的单位能操纵顾客,而不是按顾客的需求来推出服务产品,真是匪夷所思。
比如说,现在我们想搬运东西就找搬家公司,投递快件找快递公司,难道我们要做这样的事情,搬家公司和快递公司就成了我们垄断市场背后“挥之不去的阴影”了吗?
我认为,在没有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就靠大字报方式无限上纲来处理市场问题显然是不明智的。另外,我觉得“中航信”也完全有对这些不实之词保留诉诸法律手段追究责任的权利。
要说“中航信”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航空市场还处于相对封闭时期,“中航信”一度统领过国内订座系统的天下,这确实有其事实。但是,这种好景并没有延续很长时间。因为“中航信”还在起步时期,国外的十几家大的航空IT行业已经规模化经营,并占有了整个国际间航空销售市场系统衔接网络。如果国内航空公司要通过“中航信”的系统订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座位,就必须要通过这些系统提供的数据,而且还有许多苛刻的条件。当时“中航信”的系统内存能力还很小,只能三个月更新一次这些数据,所以当时订国外航空公司的飞机座位是比较困难的。国内某家大航空公司那时为了订外航座位有保证和有较准确的外行航班信息,还装有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和大陆航空公司的订座电脑终端各一台。这两台终端在那时不仅能查出外航航班信息,还有订出租车、饭店、旅行社和火车票的功能,以及能计算各种航程的国际票价,有着当时不可想象的先进程度。
现在,虽然“中航信”的设备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国外的系统已经大量进入国内,一般机票代理商也都能直接安装国外的订座系统终端,同时,许多国外有关机构在中国也都设立了办事处,许多外国航空公司在中国也到使用他们自己的系统。“中航信”的发展市场受到较大的挑战。
还有一点让“中航信”不容乐观的是,国内一些大的航空公司发展起来后,也有财力和人力开发自己的旅客服务系统,以符合自身的利益,所以“中航信”目前市场空间并不是很大。由于市场发展前景的问题,“中航信”一度流失过很多人才。国内许多航空公司控股“中航信”,我认为其中也有保护国内航空IT产业的成份。
本人认为,“中航信”作为国内航空公司的IT产品服务供应商,它扮演着两个重要角色:一是推动国内航空IT产业发展;二是在航空电子信息方面维护国内航空业的利益。试想,如果没有“中航信”,国外的航空IT业将掌握我们新兴国内航空业的命脉,了解我们所有发展的信息,我们也将像非洲和亚洲一些中小航空公司一样,永远无法超越欧美那些强大的竞争对手。
未来国内航空IT行业如何发展,应该说是市场说了算,“中航信”也是不能改变这种发展趋势,但是,“中航信”为国内航空业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尽管“中航信”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乱麻一堆,它也收到国家有关机关和法律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