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的垃圾处理,都是先污染再治理,而这种恶劣的污染方式,也蔓延到了太空中。通过观测,现今在外层空间中共有10多万片直径大于1厘米的空间碎片存在,10厘米以上的大型碎片数量达到一万两千个左右,这些碎片能够对宇宙飞船乃至国际空间站造成重大的伤害。
其实,太空垃圾也有它自己的寿命,它的寿命最主要取决于和地球的距离,轨道低的太空垃圾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离地球越来越近,最后慢慢地掉向地球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结束自己的一生,反之,离地球越远大气越薄弱区域的太空垃圾寿命越长,有些甚至会永远留在太空中。同时太空垃圾的寿命也和它的体积和质量有关,质量越轻越容易掉下来。由于太空垃圾具有一定的寿命,因此如果能够让产生垃圾的数量和消失垃圾的数量取得平衡,地球周围就不会产生新的太空垃圾。
南京紫金山天文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赵长印告诉记者,现在科学家希望能够尽量延长航天器的寿命,航天器即使报废也尽量不要让其解体成很多块,更不要发生爆炸。因为如果发生爆炸,产生小块的数量相当于几百次正常发射产生的碎片数量,这些小块又很难被观测到,难免留下隐患。
有些人也曾设想过一些办法来处理这些已经产生的太空垃圾,“但是,这些方法目前还只是设想,”赵长印说:“这些方法不但在技术上非常复杂,成本也非常高,所以直到现在国际上对于处理太空垃圾也没有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我们能做的是在卫星寿命结束的时候同步轨道很高不容易掉下来的通过抬高它的轨道让他离地球远一些,近轨道的通过减短它的寿命使其尽早的掉下来,这些方法在国际上目前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已经开始有组织的进行这样的工作,我们能做的还只是控制产生太空垃圾的数量。” (法晚)
卫星相撞的两种可能
卫星发射之前,都有预定的轨道,而且这个轨道是单独设计的,太空那么安静,两个卫星“各行其道”,怎么会撞到一起呢?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在调查这起事故的原因。
赵长印告诉记者,卫星相撞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而在这个发生事故的轨道上,目前还运行着近千个卫星。至于这起事故的发生原因,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向记者分析:“很简单,一个是偶然的轨道变化,另一个就是俄罗斯报废卫星手段实验的意外。”
他告诉记者,在这次俄罗斯报废卫星的轨道旁边,也是1999年中国风云-1C气象卫星的活动“范围”。这颗气象卫星报废后,2007年1月,中国在西昌发射了一枚反卫星导弹,成功将其摧毁。“这件事情,在当时的国际航空界,这个技术,令所有国家目瞪口呆。” 这次的相撞事件,有一种可能,就是俄罗斯在处理报废卫星实验时的意外。
但是,很多专家赞成的观点是,轨道变化的偶然是导致撞击的主因。他告诉记者,卫星轨道设计是专为某卫星使命而确定的,在进入太空工作后,它要不断修正,但是如果这个卫星的控制系统失效了,那么它在自然的环境下卫星的轨道就发生了变化,引起轨道变化的有两种因素,一个是大气层对它的阻力,在阻力作用下,它的轨道高度不断降低。第二个因素是地球本身的力量。(法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