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讯(通讯员:沈卓)4月4—7日,南航机务团队在美国达拉斯举行的第九届国际飞机维修技能大赛上表现出色,获得“国际组”第一,“商业航空组”第三、大赛总排名第四的佳绩。其中,沈阳维修基地航线机械师孙子良荣获“飞机导线制作”单项冠军,以及“复合材料修理”单项亚军。那么他是如何取得这样优秀成绩的呢,笔者对孙子良进行了采访。下面,让我们共同认识这位国际冠军。
集训中学会复材修理
在海选比赛里,孙子良通过了打保险、导线制作、涂胶、接地测量、电源排故等各项技能测试,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代表南航参赛的机会。此后,南航对选手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集训。
总教练李岩说:“我们的队员只有5名,要参加全部23个项目的比赛,首要条件是需要一专多能。”所以,电子专业的孙子良,来到训练营后,还要进行孔探、钢索、复材修理等一系列机电专业技能的学习。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复合材料修理。当问起,为何能够同时取得导线和复材两个跨度很大专业的好成绩时,他说:“这要感谢训练营中的各位老师,和我们的总教练。”
老师的倾力相助、教练的严格训练、自身的刻苦练习是孙子良和队友们取胜的关键。为保障队员训练,总教练李岩每天与队员一起加练到晚9点。为制作电源系统排故模具,史勇铭和汪涛两位老师跑遍了广州大小所有五金商店。为使队员熟练掌握复材技术,吴璟玮老师虽家在广州,也很少回去,与队员一起吃住。正是这位吴老师,教会了孙子良复材修理,和许多“独门绝技”,加上大量的练习,才使其取得复材修理第二的好成绩。
谈起刻苦练习,孙子良用数据说话:“400只一包的手套,我们在训练中用了3包。我是干电子专业的,导线制作是平常事,可负责导线培训的汪老师,要求选手们必须天天进行大量的剥导线、插钉练习,单是训练中用过的导线钉就超过10000颗。”
侧记:多面手孙师傅
笔者侧面了解到,孙子良能取得“跨界”好成绩,与其技术钻研能力是分不开的。这里要说些题外话。笔者听说他家的家具都是自己动手打的,就问他如何学会的木工手艺。他说:“主要是看别人干,看看就会了。后来家里装修,自己觉着应该也差不多,就买了木料自己打了几套家具。”
另一个无师自通的,还有电器修理,他说,“修家电是我的爱好,91年在广州上学时,专门省出生活费,订阅了《家电修理》杂志,没事就看,并为同学修理随身听、收音机等小电器进行‘实践’。”工作后,同事家里的电器坏了,都会找“孙师傅”解决问题。他确是别人心中名副其实的“工匠”。
赴美参赛 调整时差、心态
中国选手赴美参赛,时差是一个难于战胜的敌人。孙子良说:“直到回国后,时差才倒过来,在美国,我们每个人都是靠坚持,挺过来的。”对于心态的调整,孙子良说:“比赛前,很紧张。不过我一直告诉自己,咱们也干机务,老外也干机务,没啥可怕的。”比赛中,当孙子良全身心投入进赛事环节后,紧张随即消失了。
最兴奋的是“导线制作”规则少了易错的一步
导线制作的关键步骤是,用扎绳绑好数根导线后,由双人配合,用万用表测试每根导线对应的插头号。如果出错,接通导线后,指示灯不会亮,整个比赛就彻底失败。赛前,李总教练带着他们考察了场地,发现比赛取消了绑扎绳步骤,这样可以单根插插头,能省去最易出错的测试步骤。对队员来说,是个喜讯。根据这个情况,总教练及时调整策略,决定单根制作导线,完全避免差错,最终孙子良以6分10秒的成绩,取得导线制作冠军。
最可惜的是差2秒就能双冠
复材修理的一个关键步骤是抽真空,需要在部件上铺设好塑料布后,用真空机抽取空气。复材比赛前,孙子良问了一下裁判员,真空机通电没。裁判的回答是:“OK.”可当孙子良铺好塑料布,连接好真空机管路后,发现真空机不转。去找裁判,才发现真空机电源没插。裁判员虽然不停的:“Sorry!”,并接好电源。但时间已经耽误了10多秒。最终,第一名以2秒的优势取胜。
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自身的差距
谈起收获,孙子良认为,“国际大赛让我对自己的行业水平有了一个定位,同时认识到了我的差距,我们的差距。在大部件拆装方面,西方人确实厉害,有好多技巧可学。我想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最难忘的是5次登台的荣耀
这次比赛最令孙子良难忘是登台领奖,“对一名机务来说,这个比赛无异于机务的奥运会,我拿了一次冠军,这辈子值了。”更使他难忘的是,南航机务的5次登台,仅次于第一名阿拉斯加航空的6次登台。他说:“5次登台,非常自豪,难忘!”
爸爸第一高兴不
算上集训和比赛,孙子良先后四个月出门在外,儿子上五年级,家里全靠爱人支撑。他说:“有时候孩子姥姥也来帮忙,我顾不上家,所以非常感谢岳母和媳妇。”
问起他想儿子不,他说:“儿子是我的动力,参加比赛也是想给他做个榜样。回来后,我问过儿子,爸第一高兴不?儿子抿嘴一笑,羡慕的点点头。我想这是支撑我的最大力量。”
看他如何诠释“工匠”
当请孙子良谈谈工匠精神时,他说:“我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极致,追求完美,要有钻牛角尖的精神,对机务来说,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