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成长就在每一件小事之中

http://www.cnair.com 2020-07-10 09:36:44 来源:航空旅游网

  中国航空旅游网讯www.cnair.com 最美海航奋斗者——海航技术朱刚

  维修一架足足28吨重的波音737客机,无异于给山一样大的庞然大物“看病”。每当这时,大新华飞机维修服务有限公司保障部的年轻师傅们总得回头看一眼,发现“朱师傅”还在身边,才能放下心来开始维修。

  他们知道,无论遇到多大的难题,无论出现多小的疏漏,身旁的“朱师傅”总能一眼看见,找到办法解决,“‘朱师傅’真是天生修飞机。”面对年轻师傅的夸奖,大新华飞机维修服务有限公司保障部总经理朱刚总是笑着摆摆手,“没有天生,都是后天学习的。”

  曾经,朱刚也是面对这台庞然大物紧张得手足无措的年轻师傅,却凭着被自己称为“抹布精神”的执着劲头,一步步从“门外汉”,成长为年轻人身旁的“主心骨”。

  为了一块抹布翻遍机舱他找到了成长的秘诀

  朱刚是北京人,1990年参军入伍之后,分配到北京西郊机场当一名机械师。

  和所有年轻机械师一样,刚到部队的朱刚,拿着扳手,看着眼前精密的发动机,忍不住跃跃欲试。组长赶紧叫住了他,丢给他一块抹布,先从打扫机舱卫生开始做起。

  朱刚觉得自己就像这块抹布,不起眼,哪里需要擦哪里。心里有些不痛快,却依然跟在老师傅身后,从打扫卫生开始学习。渐渐的,他有机会接触基本的飞机设备维修工作,身上的工具包里,除了扳手和零件,依然有一块可以擦去油渍的抹布。

  1995年的一个深秋,两架飞机降落在西郊机场,朱刚所在的分队进行维修保障,朱刚爬上了其中一架飞机,开始维保。

  维保就要结束时,朱刚和战友被喊去另一架飞机帮忙。一问才知道,就在这架飞机里,一块抹布不见了。大家分头寻找,翻遍了整个机舱,也没有找到丢失的抹布。

  朱刚原以为,可能就这么算了,一块抹布也不值几个钱。没想到,队长坚决要找到这块抹布,并且把情况上报给了大队,还发动了汽车连和警卫连,一起来寻找这块抹布。

  朱刚看了看工具包里自己的抹布,心里想,一块抹布,有这么重要吗?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找抹布的人越来越多。到了最后,整个西郊机场都发动起来,找到半夜,还是没能找到。最终,这件事情上报到空军,全军进行通报。那天夜里,30多岁的维修组长在准备室里抱头大哭,自责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一块抹布,一颗螺丝,一支扳手,任何东西遗落在飞机上,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朱刚看着手里的抹布,这才明白,再不起眼的小事,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责任和担当。

  1998年,朱刚离开部队,却不舍得离开飞机。他南下来到海南,加入海南航空,成了一名民航客机机械师,开始参与具体的飞机维修工作。

  “在部队时,很少接触到飞机的飞行操作系统,而且飞机设备不同,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再次成为一名“门外汉”,朱刚又想起了“抹布精神”。他从一颗螺丝的安装开始学起,带着小本子,一字一句记下发动机的原理和特点,记下老师傅的一言一语,甚至连维修时的动作和姿势都在模仿老师傅。

  2001年,朱刚终于得到发动机试车的机会,用不同的工具对发动机进行测试,在民航体系中算是高规格的测试。他坐在副驾驶,看着师父岑建军操作设备,一举一动都记在脑海里。甚至连抹布怎么擦拭设备,他都用心记下。

  在他眼里,抹布不再是不起眼的工具,他相信,成长就在每一件小事之中。

  靠一张图片发挥创造性他实现国产设备“零”的突破

  中国民航业起步较晚,相关技术的发展也较晚,许多技术早已被欧美垄断。在过去,中国的航空公司只能花大价钱,买回了设备,却买不回核心技术。

  当朱刚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飞机机械师之后,他开始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2012年3月,凭借着对于点滴小事的精益求精,朱刚已经掌握了较高的飞机维保技术,早已带班子参与飞机维保。此时的朱刚也明白,他所掌握的这一切技术,其实都还在欧美航空技术的框架之内。毕竟,设备是人家生产的,再怎么学习,也跳不出这个框子。

  飞机的日常维保中,机身清洗是一项重要工作。清洗得当,能够延长机身漆面的寿命,提高飞行气动性,并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国外早已经用上了自动清洗设备,可是在当时,国内的航空公司大多采用人力清洗。

  “10个人一组,一手拎着水桶,一手拿着长杆毛刷,就这么清洗机身。”在朱刚看来,这种方法效率低下,并且容易误伤机身,“自动清洗确实是更好的选择。”

  可是,这项技术已被国外垄断,进口一台自动清洗设备,要花去70万美元,后续的维修与保养也得依靠国外团队。要想自己研发,没资料、没技术,摆在朱刚眼前的,只有一张自动清洗设备的照片,而且像素还不高。

  做得成,就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做不成,就得一直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朱刚横下一条心,就从这张图片入手,一点一点抠细节,参考其它机器的自动清洗设备,再根据自己的推理,画出草图。无数个夜晚,朱刚伏在案头,开着灯到天亮。

  终于,草图出来了,可是难点也出来了。

  飞机机身不规则,机头窄、机身宽,机尾又收紧,清洁过程中,机械臂要随着机身形状变化进行调整,并且还得始终与机身保持同样的清洁距离,“近了伤机身,远了不干净,这才是自动清洗的核心所在。”

  朱刚相信“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他组织机械师们开了个研讨会,大家踊跃发言,否定无数建议,又肯定了无数建议之后,大家得出一个结论:超声波探头。

  通过自动化调整,利用超声波探头探测距离变化,回传给液压系统,让毛刷能够贴合机身。

  难点被解决,技术得以攻关,2013年2月6日,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第一台飞机外表自动清洗设备制作完毕,经过多次改进和调整,于2013年5月23日正式投产使用。

  朱刚终于有信心一步步跳出技术垄断,从一个零件到一个零件,在细微处实现改变。

  只有把心放在细微处才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自从1998年来到海南之后,朱刚就把家安在了海南。工作之余,他常常散步,走过这座城市的一砖一瓦,看着不断林立的高楼,也会欣喜地感慨,一座城市的变迁。

  细节,是朱刚的目光所在。就像多年前那块不起眼的抹布,只有尊重细节,才能在细微处得到成长。

  2015年,朱刚又接到了一个任务,研发第四代飞机发动机清洗设备。这套设备,对于每一位飞机机械师来说都不陌生,新型发动机涵道的清洗有着高标准,这台设备不仅符合标准,更能改善发动机水洗便利性和效果,从而减少发动机油耗。

  可是在当时,这项技术已经被国外厂家垄断。朱刚还记得,此前这家国外厂商来到公司推销,大家都被这台飞机发动机清洗设备所吸引,大家东摸摸、西瞅瞅,打算购买,但是对方表示不卖,只能租赁,并且只能由对方的人员进行维护。

  大家听完,心里很不舒服,几位年轻机械师有些生气,“什么年代了,还欺负我们。”朱刚却像是被点燃的火把,心中燃起了一团火焰,告诉自己,“一定要争口气!”

  如今接到研发任务,朱刚马上带领研发团队成员,来到几家已经租赁飞机发动机清洗设备的公司进行观摩。“确实很方便,清洁效率高,清洁质量也非常过关。”佩服之余,朱刚也敏锐地发现了一个细节:喷嘴顶在发动机进气口,如果稍不注意,很可能砸进发动机,造成安全隐患。

  朱刚把所有细节都记下来,回到基地后,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和学习。每一条细节都是一道难题,为了解题,朱刚把自己埋在了书海里,一遍遍查阅资料,画了无数张草图,熬了无数夜晚,终于拿出一个模型。

  朱刚又召开了“臭皮匠”研讨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挑出了不少安全隐患。“接着改!”朱刚带领团队从模型入手,不知改了多少遍,终于排除所有安全隐患,并于当年推出海南航空自主研发的第四代飞机发动机清洗设备。

  经过测试,这台设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同等技术水平同时提高发动机寿命,减少发动机的返修次数。要知道,返修一次发动机至少需要一两千万元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争了一口气。”每当用起这台设备,朱刚的心里都是满满的自豪感。曾经的“门外汉”,如今成了团队的“主心骨”,记忆里的那块抹布,却永远提醒着他:“细节决定成败。”22年的民航生涯,朱刚把目光投向细节,在细微处中成长,也在细微处帮助中国民航取得一次又一次进步。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