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巴金笔下的建筑,还是是生活中的活物?或许,它也就是个有点难看的汉字。我有点以貌取字的毛病,想不通,家怎么能是房子里装“豕”呢!按别人的道理:家,是情感的依托,会让离家的旅人心情颤抖,会丰盈因孤单而空洞的双眸。
不管是“家”,《家》,还是家,我只是如一的我,还跟横着擦鼻涕时一个样,没心没肺。 第一个没有暑假的夏天,貌似自己不曾过过夏天一般,想念在家“无聊”过的那些个暑假。我的去年的宁静的夏天
还没走到她的面前,母亲便是那句老台词:“你怎么又瘦了,好好吃饭呢没有啊?···”回家的一路上便是母亲的甜蜜的叨叨··· 毫无疑问,之后的日子,都是在家过的。
每天清早,母亲会在拖地的时候大呼小叫:“傻丫头,房子跟蒸笼一样的,快开窗户,快!开了窗户再睡......”我的妈妈,这种环境下,你能安然入睡?然后,惺忪着睡眼的我站在洗漱台前,不时喝弟弟或者老妈交换一下前一晚的梦境。这时客厅里的父亲,要么气定神闲地喂着小鱼,要么神色怡然地盯着他买的宽屏长虹。他,一个爱给笑容上锁的男人,做到这样,是因为家,父亲,母亲,孩子,最好是孩子们,共同的栖息地。难怪英文里的家是Family,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
谈起暑期在家的感觉,同伴们有着惊人的默契:无聊。
所以,成天找“聊”,上QQ。
我爸随之给他的笑容解了禁,成天乐呵呵地跟亲戚视频。每次,把我们姐弟煞有介事地叫过去,给人不知疲倦地介绍···妈妈一本正经地围着爸爸弟弟和我转来转去,有时会因为插不上嘴而有点着急。或者会因为好不容易盼到我回家了却发现貌似在长大和她交流逐年在减少会一个人发发呆。
懒蛋弟弟,帅气而又任性,有时候我给她讲讲道理还嫌我上学上得思想幼稚,转而,他反而去和爸爸争电脑搞点什么QQ商城的···我无语。
暑假期间,走亲戚是一门必修课。每年回家必须得去七大姑八大姨家听他们对于我的胖瘦高矮变化评价一番。谁谁谁说得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总有回报”,还有“小费”的(貌似这样想有点“恬不知耻”,每次我一拒绝姨了姑了立马来一句“嫌少了是不是”)呵呵...把我们这帮小人得意得,不对,是小大人!要不然有“坏人”要说我小人得志了.......
每年回家都会收获一种失落。是来自逝去的奶奶···
到这儿不知道我要说什么......
我小时候是奶奶带大的,从小我就信誓旦旦地给了奶奶好多承诺,我总是许诺在长大以后才会怎样,但上天没有给我这个机会。如果有时光机,我想现在回去用小手给奶奶捶捶腿···人不在之后,所有的孝顺都是表演。所以,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吧,我想对自己一遍一遍地说。
家,父亲;母亲;孩子,最好是孩子们。比这更重要的是维系和谐的软环境。现在再来想家,我想,我成长了许多。内心的那些,已不再是口头的誓言,是笃定的计划,一个用自己的能力让家更完美的计划。
对于家,你想说什么?
范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