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讯:记者日前从贵州省荔波县了解到,荔波县选派20位景区农民赴外地学习旅游商品开发技术,目的在于学成归来后,利用茂兰保护区里的洞塘乡板寨村瑶寨组可以再生的“十里竹海”资源,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地发展经济,使保护区群众能够离土不离家,精编旅游产品销售,脱贫致富奔小康。
这20名来自贵州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村民代表到了四川青神县中国竹艺城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培训基地”后,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很好安排,并提供免费培训。
2月13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国际竹藤网络中心主任江泽慧一行还亲切看望和接见了来自贵州的这20位农民。江泽慧主席鼓励他们学成回去后,利用本地特有的竹资源发展竹编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李蓝处长表示,这20位村民接受更深层次的培训回去后,是能够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的,他们会以一带十,以十带百,把有一定竹编手艺基础的村民都带动起来,用不了多久,竹品会在贵州荔波形成产业。
为什么要远到四川学习竹编工艺?村民们说,保护区成立后,山上的任何东西几乎都不能动了,农民不能再依靠烧木炭、挖草药、捕野兽、捉飞鸟出卖赚钱了。由于受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区内农户人均占有耕地本来就少,又要对“靠山吃山”的自然资源予以保护,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便突出了起来,已至有的人说,保护区“保树、保蛇、没保人”,失去了经济的支撑和来源。
据介绍,荔波茂兰保护区地域宽广,总面积13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率达91.59%。区内居民11000多人,其中核心区96人,缓冲区571人,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区外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区内的2倍。如何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问题,一直是保护区和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
荔波是个盛产绵竹的地方,农民素有编织凉席的传统工艺,在空调还未普及时很受市场欢迎,产品曾经远销日本和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睡凉席的人越来越少了,产品也逐渐失去了市场。
近年来,荔波县充分利用境内的国家级茂兰森林保护区和国家级樟江风景名胜区这两个世界自然遗产资源,开发旅游业,并大力宣传促销,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迅速提高,2008年旅游人数达204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4亿多元,预计2009年游客量突破250万人次。
游客量的增加,而旅游产品的畸缺,又让当地村民看到了竹编产品的希望,只是苦于凉席不再受欢迎,而其他轻巧的竹品又不会编。
保护区管理局和当地政府看到了这是一个商机,也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新途径,于是,就于2008年的8月23日至24日,邀请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到自然保护区内举办“茂兰保护区社区村民竹藤编织技术培训班”,培训社区内有一定竹编传统手艺基础的村民。学员有来自翁昂乡、洞塘乡、永康乡所辖各村的广大竹编爱好者。
培训班上,国际竹编大师陈云华、张保珍夫妇介绍了竹编工艺品的前景、竹编的基础知识、竹编工艺品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传授了竹编的基本技能,从选竹、刮青、制篾、再到编织,耐心细致地演示指导,手把手地教学员学基本功。
通过两天的培训,陈云华大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和图文并茂的纸质教材,给学员留下深刻的印象,来自保护区贫困山区的农民学员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收获不小,他们提出了进一步学习竹编技术。
于是,荔波县就满足了群众的心愿,组织他们到四川青神县中国竹艺城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培训基地”深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