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摄影 陈鲁宁
到了凤凰,听当地人说,小城,只是千百年湘西风情的缩影,要展开湘西画卷的长轴,一定得去附近的苗寨走走看看。
湘西,是个多民族混杂的聚集地,当地苗族为原住民族,与其他地方特别不同的是本地的苗语,当地人讲的苗语,在附近乡镇各处发音大同小异。原来,今天凤凰的苗语已逐渐丧失在苗家的主导地位,很多年轻的父母,早已不选苗语作为其子女的母语,而是让子女去学汉语及英语。其实历史变迁数百年间,苗族文字已经很发达,发音也趋于统一,不幸的是,苗族的独有象形文字,却在近代几次大规模的战乱中遗失湮灭。后来,土家族人又在明清时期大量迁入,与凤凰的苗、汉族混居,且已经完全融合汉化,平时汉语和土家语间的切换,与他们交流中可明显感受到,已毫无任何障碍了。
考虑时间和路程的因素,我选择了山江镇,作为深入了解凤凰历史之一渊源地首选。山江苗寨又名总兵营,苗语称bleat gud(叭固),意为蛤蟆洞,因寨边有个狭长山洞,蛤蟆甚多,故得此俗名。它位于凤凰古城西北二十多公里处的一个峡谷之中,是一个具有浓郁苗族生活气息的小山寨。路上恰逢三江赶集,那可是当地百姓的大日子,百姓们从四方而来聚在集市进行商品的交换和买卖。因路途颇远,赶集不是每天有,而是要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才会轮上一次。在苗族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中,除了有买卖些生活物品的实用性需要外,赶集,还有聚集起来一起过节的几分喜气。每逢集市日,老人准保告诉告诉孩子:走,去赶场。孩子们就会兴奋无比,因为赶场总会有点好吃的零嘴,可能还会有好看的杂耍。
路途上,土家族司机大哥告诉我们,这此是三江苗寨大集,附近的苗民,背上背篓可能走上几十里山路来赶集。镇上的房子主要红砖外墙,有些年头了,集市就在不大的山江镇中心广场上,沿着街道向两边展开,从集市头到集市尾,穿过熙攘的摊位得半个钟头多。对附近人不多的村寨来讲,这已足够大了。集市摆放的东西,主要是村民们日常劳作生活所用之物,还有农具,停在一家卖镰刀的台前,数十把大大小小的镰刀一溜齐齐摆着,很有卖相。
穿梭在集市里,最爱看的,倒不是摆放的各样物品,而是赶集的当地村民,男人大多穿着便服,妇女几乎全苗族筒裙,插着银饰和鲜花,上了年纪的婆婆,多半穿着蓝布开襟衣裳。这里苗民的服装与我见过云南等地的苗族民族服装相比,少了几分色彩艳丽和式样上的花哨,简洁朴素的多。引人注意的不在服装与背篓,年轻苗族女子的头饰大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竖立于头顶,高高耸立、状如鸟巢。没来集市前听人讲过,老婆婆的头顶上是可以放东西的,一路背背篓,有时东西放不下,就放头上,原还以为是说笑话。后来,果真发现,婆婆们大大的头巾里真得放了不少东西。
凤凰古城里,原居民三分之二是苗民,苗寨里家家户户都是苗民,集市上除了我们,几乎全是苗民,无论我们遇见哪里的苗民,都淳朴地招呼我们这些外来人,想想古城里虽有很想卖东西给游人的本地小贩,但你若不买,她们也都心平气和地去再找下家,并不多缠人。说到苗人携刀,很多外乡人就传,他们十分彪悍好斗,其实我所耳濡目染见到湘西苗人,确实腰插短弯苗刀,但它要不被用来作道具表演绝技,要么劈柴切菜,都是日常生计所用,还真没见过有苗民以刀动武。集市上,苗家婆婆大都摊着一个深蓝底白花的布包,露出各种手工制作的布料或编织物或服饰。腊染,最惹眼,一幅幅漂亮的凤凰图案,让人爱不释手。其实,凤凰的织锦、蜡染、扎染、包括银饰等做工特别独特,极具凤凰本地特色和艺术价值,很值得购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