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千年文化+亿元产业!台州府城如何用旗袍讲出新故事

http://www.cnair.com 2025-07-31 15:26:48 来源:航空旅游网
  走在台州府城的紫阳街上,总能撞见这样的画面:青石板路上,穿旗袍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发髻半挽,裙裾轻扬;老墙根下,几位阿姨举着手机给同伴拍照,嘴里念叨着“这旗袍和城墙的光影绝配”“随便怎么拍都好看”……

  这不是某部民国剧的拍摄现场,而是当下台州府城最日常的“风景”。一件看似传统的旗袍,正悄悄串联起古街的烟火气、历史的厚重感与游客的潮流心,让一座千年古城在“国潮”风里焕发新生。

  以“美旗袍”撬动“大产业”,用“微场景”书写“大文章”,台州府城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海样本”。

图片 3.png

  要讲紫阳街的“旗袍热”,得先从两件“老物件”说起。

  一件藏在涌泉镇的老绣绷里。

  临海的绣娘们,从清代就开始用绣花针“说话”。清代时,她们给大户人家绣旗装;上世纪50年代,家家户户的绣绷上多了花鸟鱼虫,绣工普及到“村头阿婆会锁边,灶前媳妇能打样”;到了今天,涌泉镇80多家旗袍厂、1000多个制衣点,一年能做出产值在15亿元的旗袍,连苏州旗袍城60%的商户都来自这儿。他们掌握着全国50%以上批发销售渠道。

图片 4.png

图源:摄图网(ID:500628545)

  另一件在紫阳街的老石板上。

  这条1080米长的古街,延伸着25条大小街巷,保存着北宋的里坊制格局,连接起揽秀楼、五凤坊等遗存,以及张伯端等名人故居,在厚重的历史中赓续着千年文脉,透着浓郁的文艺味。地上的青石板已被岁月磨出了包浆。北宋时,这里是台州的“第一商圈”;民国时,旗袍刚流行,穿旗袍的太太们踩着高跟鞋走过石板路,留下一路清脆的声响。

  当旗袍的“东方雅韵”遇见古街的“宋韵遗风”,二者的相遇绝非偶然——一个是“穿在身上的文化史诗”,一个是“立在地上的文明注脚”,共同诠释着“中国人如何表达美”的哲学命题。

  穿上旗袍的瞬间,游客触摸到的不仅是布料,更是千年中华的审美基因与精神原乡。

  正如台州府城旅游产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所说:“旗袍不是‘新东西’,它本就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古街也不是‘老古董’,它只是等来了和现代审美的一次‘久别重逢’。我们希望依托‘临海是全国最大的旗袍生产基地’的优势,强链延链,将紫阳街打造成为全国旗袍文化的打卡中心。”

图片 5.png

  如果说“好看”是紫阳街旗袍热的“敲门砖”,那“好玩”才是让它“长红”的关键。

  在“打卡经济”泛滥的当下,台州府城没有将旗袍简化为“拍照道具”,而是通过“场景+服务”的系统设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东方美学体验体系”。

  第一重玩法:随便一站就是大片

  紫阳街的“天然摄影棚”属性,连专业摄影师都直呼“省心”。兴善门下,城垣的斑驳与旗袍的柔滑形成对比;十伞巷里,阳光透过屋檐洒在青石板上,旗袍的盘扣在光影里闪着光;就连街角的茶寮,木窗棂的影子落在旗袍开衩处,都像精心设计的构图。

  游客不需要刻意摆姿势,拎着团扇走两步,转身回眸笑一笑,手机里就能存下十几张“朋友圈C位照”。

  国风佳人@宥拉Amethyst执罗扇于雨后古街,珠白暗纹旗袍与古街相映成趣;@胡阿小小一席素色旗袍在东湖雨中惊鸿一瞥;@一只梳子君穿着特色纹样的旗袍在廊檐下抱着莲花顾盼流连……评论区全是“求具体位置”“这也太出片了”。

   第二重玩法:穿着旗袍“解锁”新体验

  在紫阳街,“穿旗袍”从来不是一件“单独的事”。

  想拍美照?街上有50多家旗袍店,从100多元的基础款到2000多元的定制款,丝绒、棉麻、香云纱随便选;租好衣服还能直接约妆造,发型师会给你盘个“手推波”发髻,配上珍珠发簪,秒变民国大小姐。

  想吃点“应景的”?穿旗袍逛累了,拐进巷子里的老字号,点一碗临海麦虾、一碟蛋清羊尾,坐在木窗边吃——窗外的古街、身上的旗袍、碗里的热乎气,全成了“生活里的诗”。

  上海来的胡女士就深有感触:“我以前觉得旗袍是‘仪式感’,现在才明白,它是‘慢下来的理由’。穿上旗袍,你会不自觉地放轻脚步,看看屋檐上的雕花,听听路过的风声——这才是旅行该有的样子。”

图片 6.png

  紫阳街的“旗袍热”,本质上是一场“以文化IP激活产业、以产业反哺文化”的双向奔赴。

  一头连着临海的旗袍产业,一头连着文旅融合的未来,台州府城正构建起“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体验”的全产业链闭环,为文旅融合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1、产业“输血”,让旗袍“活”在当下

  临海是全国最大的旗袍生产基地,涌泉镇的旗袍厂能做从设计到成品的全套活儿。紫阳街的旗袍店,70%的衣服都来自这些本地工厂。游客试穿的丝绒旗袍,可能出自涌泉镇绣娘的手;租的改良旗袍,可能用的是本地企业新研发的“抗皱面料”。

  一件旗袍,串起了“工厂—店铺—游客”的链条,既让游客穿到“新鲜出炉”的款式,又让本地产业有了“看得见的销路”。据透露,紫阳街上的的旗袍店铺年营业额已突破亿元。

   2、业态“造血”,让古街“活”得多彩

  紫阳街没有把旗袍做成“一锤子买卖”。街上除了卖衣服的店,还有卖茶点的、做手作的、搞研学的——穿旗袍的游客可以中午在巷子里吃碗麦虾,下午跟非遗师傅学绣花样,晚上再约个摄影跟拍。

  这种“吃+玩+拍”的组合,让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有效延长,客单价也从“买件衣服”变成了“体验一整天”。数据显示,台州府城年接待游客中,旗袍爱好者占比达20%;而在紫阳街,这个比例更高——每10个游客里,至少3人穿着旗袍。

   3、品牌“活血”,让文化“活”向全国

  以“旗袍”串联的“旗袍经济”,成为带动服装业,辐射周边产业,拉动府城消费的新亮点。台州府城正将旗袍与景区融合,延伸“文化+”链条,把“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拓宽共富渠道,做强旗袍产业,推进文旅发展。

  据透露,紫阳街目前聚集了歖旗着旗袍、挽苏旗袍等50多家旗袍相关店铺,正以旗袍为纽带,演绎更多精彩故事。

图片 7.png

  站在紫阳街的青石板路上,看着穿旗袍的姑娘们笑着、闹着,耳边回响起一位老绣娘讲的话:“以前做旗袍是为了生计,现在做旗袍是为了传承,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突然明白:台州府城与旗袍的故事,从来不是“景区借势”或“产业蹭流量”的简单合作,而是一场“文旅为体、产业为魂”的深度共融。

  旗袍给了台州府城“新灵魂”——它让古街从“观光地”变成“体验场”,从“卖门票”变成“卖文化”;台州府城给了旗袍“新生命”——它让传统服饰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化”,从“地方货”变成“全国牌”。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正是文旅融合的最高境界:文化因旅游而鲜活,旅游因文化而厚重;产业因文化而增值,文化因产业而传承。

  或许,这就是紫阳街“旗袍风”起的最大意义——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传统可以很时尚,文化可以很鲜活”,更告诉我们——当一座城愿意为文化“搭台”,当一个产业愿意为城市“赋能”,所谓的“文旅奇迹”,不过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