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景区如何用“免票”撬动新消费?

http://www.cnair.com 2025-04-15 10:49:10 来源:航空旅游网
  关于景区该不该收门票的论战在文旅行业的愈演愈烈。正方认为门票是景区核心经济来源,该收;反方认为门票直接减低人流,不该收。论战归论战,实际落地上,已经有多家景区推出免票或降价政策。

  近日,河南洛邑古城发布消息称,自4月7日15时起,将停止现场售票,免费开放,实行线上实名预约入园制度;江苏周庄古镇也官宣景区工作日票价实施5折优惠,且游客购买一次古镇景区原价门票并实名登记后,即可无限次免费入园。

  与直接免票不同,还有不少景区玩起了面向不同对象,在不同时间段,或是完成某一任务即可免票的游戏。比如清照泉城·明水古城国际泉水旅游度假区宣布自4月6日起-2025年12月31日,面向济南市在校大学生(全日制本科、专科及研究生,含市外分校区)开放免票政策;庐山风景区三月份对全体海内外游客免收门票……

  免票撬动经济的三重密码:流量·转型·生态

  有媒体评论这是景区“因为流量缺急眼了”。这个表象下面更多的是中国景区不得不面临的行业发展现状——除了门票,景区还能卖什么?

  “我们砍掉的不是门票,而是游客的心理防线。”拥有二十年文旅从业经验的张总和笔者算了一笔账:

  ○ 住宿业井喷:酒店、宾馆、民宿预订率明显上升;

  ○ 二次消费觉醒:景区餐厅等业态有效贡献旅游收入;

  ○ 长尾效应爆发:游客停留时间延长,人均消费提升。

  不再依赖传统粗放的“门票经济”,反而为景区内部经济的增长获得了更多机会点。而核心就在于景区能否将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破除“人挤人却不赚钱”的怪圈。

  以庐山风景区为例,选择3月“春山花海”窗口期,用白居易诗中的桃花、李白笔下的飞瀑制造传播爆点,并通过游客自发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发布相关话题,实现破圈宣传。再加码“免票”利好,直接带来了可观的流量。今年“免票月”首个周末,庐山山上核心景区闸机客流7.98万人,同比增长114.36%。3月21日更是因为游客预约人数已达景区承载的上限,停止3月22日的线上预约及线下预售。

 

图源:景区官方微信号

  在获取流量的同时,庐山风景区还发起了诗里田园·庐山春日游玩会;流云飞瀑“桃”跑计划;“春光夏想·花中西施”庐山杜鹃花漫享集等十余项沉浸体验活动,重构消费场景,摆脱了门票依赖。

  再往下拆解,在这边活动背后是庐山风景区对自身资源的再度开发和活化。

  ○ 文化IP实体化: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庐山风景区名胜古迹遍布。不论是陶渊明归隐路线,还是李白的游览脉络,在庐山都能找到清晰的印记,而《庐山恋》衍生的婚恋场景备受欢迎,话题#庐山领证,#恋爱圣山庐山全网点击量达到200w;

  ○ 夜间经济破界:不同于传统山岳型景区的夜间活动匮乏,庐山风景区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新春音乐会、“庐山恋歌”音乐会活动等。其中“庐山恋歌”音乐会在2024年暑期现场观看人数达5.4万人次,线上观看人数达1.6万人次,带动经济消费约为5400万;

  ○ 产业跨界共生:云雾茶从土特产升级为茶旅体验包,提升毛利率;以演出季为起点,深度拓展合作模式,联动多种业态,活化利用空间、丰富演出样态、发展体验式沉浸式演艺项目,营造“演艺+”体验新场景,助推庐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丰富场景的构建,庐山风景区解锁了文旅消费新热点,把“人气”转化为“财气”。“下次还要来!”成为诸多游客结束旅程的核心感受。

  以丰富的运营内容沉淀流量资产,用多元方式实现场景革命,主动进行市场化突围,庐山风景区巧妙通过免票的钩子,最大程度的触达消费者,构建足够大的流量池,并有效将之转化为忠实粉丝。

  这过程中,庐山风景区的“双网合一”片区网格化管理所开启的“一体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管理模式,也为之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勇闯景区免票背后的双重“生死关”

  当免票成为越来越多主动或被动的选择的当下,庐山风景区只是其中一个剪影,但透过它,其实可以观察到“免票”不止是失去门票收入来源(虽然很多景区即便是正常收门票也是入不敷出),更多的是需要以破釜沉舟的心态,持续的投入、创新。

  第一个就是持续投入的成本。作为影响经营业绩的核心元素,在收入有限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基本操作。这与免票政策完全背离。在免票政策的吸引下,人流的激增将直接带来景区运营成本的上涨。

  第二个是创新业态的试错代价。“不是所有创新都能活下来。”资深景区操盘手卢总一阵见血地指出,“同质化的产品业态基本活不过三个月,而高定价的产品更是让游客望而却步。”一边引入,一边退出成为景区运营常态。

图源:摄图网(ID:500513747)

  长远看,门票经济崩塌不可逆,业态创新决定生死,但对于目前的发展而言,能不能抗下“免票”的这份压力更是至关重要。

  对此,已经在景区行业从业十年的B君表示:“免票模式能行得通的背后是商业模式的彻底重构。”比如杭州西湖免费20年,旅游收入增长7.7倍;河南云台山砍掉门票后,音乐节单日带动消费2000万元。这些案例都充分印证“舍门票者得天下”。

  当景区把自然资源变成打卡圣地,让文化资源“长成”消费场景,这早已超越“免票”本身。它撕开的口子提醒所有人:景区的真正价值,不在那堵收费的墙,而在墙后能否长出更蓬勃的生态。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