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旅游业“五一”加速回血
早在劳动节假期开始之前,已有相关行业数据预测今年“五一”期间将出现国内首个旅游高峰,出行人数将超过9000万人次。从文旅部的统计数据来看,全国各省市在劳动节假期交出的1.15亿人次的“成绩单”与此前的行业预测趋势吻合,且略有增幅。
从全国范围来看,今年的“五一”受疫情影响明显,相比去年慢热。自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五一”假期安排以来,相关的搜索热度直到4月9日才开始逐步走高。不过,周增幅依然达到90%以上。据统计,“五一”期间,广东、山东、四川、河南、江苏、河北、湖南、安徽、陕西、浙江是排名前十位的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排名在前十位的则为广东、江苏、四川、山东、河北、河南、湖南、陕西、安徽、新疆。
在已经公布“五一”假期旅游数据的24个省份中,江西、湖南、广东3省的“五一”旅游总收入均超过百亿。其中,江西以153.83亿元位列第一,湖南140.99亿元紧随其后,广东103.6亿元排名第三。在接待游客人次方面,江西、贵州、湖南、广东、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甘肃等9个省份接待游客总数均超千万次。其中,江西和贵州均突破2000万人次。
中国旅游研究院分析认为,这些数据表明,旅游业防控型复工取得了新进展,旅游市场和消费信心正在稳步恢复。“五一”期间,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因为旅游活动而发生疫情传播和扩散,没有发生旅游安全事故,没有涉旅负面舆情。总体来看,旅游市场表现安全、平稳、有序、绿色、文明。对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第一个长假,国内旅游市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自驾游、周边游、本地游成市场主流
在各地监管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劳动节假期的旅游业维持有序复工复产复市的迹象。据文旅部统计,“五一”假期首日,全国A级旅游景区开放8498家,约占总数的70%,全国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2319.7万人次。此外,全国多地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例如门票免费、住宿优惠、发放消费券等,进一步刺激旅游市场复苏。
在疫情防控的影响下,我国跨省旅游业务尚未恢复,旅游市场以自驾游、周边游、本地休闲游为主。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数据,“五一”假期选择自驾出游的游客比例达64.1%,创历史新高。“五一”期间,游客平均出游时间超过40小时,出游距离为136公里,其中本地游客平均出游距离40.5公里;游客在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为16.7公里,较2020年春节长假平均值提高了50.1%。这表明旅游市场活力在逐渐恢复,旅游消费信心在积聚。
以北京地区为例,“五一”期间,北京游客多选择京郊游,如密云区的古北水镇、司马台长城,平谷区的石林峡、天云山,延庆区的八达岭长城、园博会、怀柔区的慕田峪长城、雁西湖、红螺寺等。携程门票平台的数据显示,北京已经有超过90家景区可以预约门票,数量较清明节增长50%,五一期间北京景区订票游客比清明节翻倍。
此外,位于珠三角地区的广州白云山5月1日至4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2万人次;地处粤北的清远古龙峡“五一”假期每天游客数均接近景区容量的30%,绝大部分为省内自驾游游客,七成左右来自周边的珠三角地区。
景区无接触旅游服务成热点
疫情防控下的假期催生了旅游市场的新服务模式。除了弹性休假、消费券等政策利好纷纷出台外,“云旅游”、智慧景区等概念兴起,相关服务不断完善,成为刺激旅游消费市场和疫情防控的重要抓手。
在疫情防控的要求下,各地景区纷纷采取预约制度,严格控制景区流量不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的30%。驴迹科技(01745.HK)CEO臧伟仲认为,各旅游目的地完善无接触服务及客流监控将成为重点工作。他指出,出于安全需求带动的无接触服务主要在实名登记、预约购票、人脸识别入园、智慧导游等应用场景中使用,相关措施将可能成为疫后监管的硬性要求,由此衍生的新型智慧旅游产品会受到市场青睐。
在以往的出行体验中,传统导游方式容易引起游客聚集、景区讲解器被多人共享租用,这些都不利于疫情防控。随着游客出游意愿愈加强烈,景区的无接触服务备受考验。以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该景区近期引进了由驴迹科技设计的全新触摸屏导游导览系统和景区手绘导览图。游客只需扫描专属二维码,即可在线获取景区专属深度语音讲解,在景区内外随时随地收听,享受打破时空限制的全新智能体验。
(白云山景区导游导览触摸一体机)
据了解,驴迹科技开发的在线电子导览可以提供景区手绘地图、多语言文字介绍及语音讲解、游览线路推荐、一键导航等功能,同时能精准查询洗手间、餐厅、商店、景点及其他服务设施相关信息,让游客实现自主旅游,也改变了景区的服务方式。截至2019年底,驴迹科技累计开发了19493个在线电子导览,覆盖了国内258个5A级旅游景区及2097个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