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旅游市场中携程的消息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业内人士看来,老牌OTA携程的行业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整个OTA占国内旅游行业的份额10%,而携程占整个OTA市场的半壁江山。
从今年开始,携程发展的似乎并不顺利。
在外部,年初确立了海外扩张,及向二三四线城市渗透的计划,携程似乎已经开始有些力不从心;在内部,代表携程人员动荡的“裁员”事件,让携程陷入内外困局。
在监管,支付清算协会、保监会同时调查,携程违规业务面临大面积整改;在消费者,因担心自己账户资金安全、担心资料信息被泄露,而逐渐丧失了对携程的信息。
在多面围攻的情况下携程想要破局,这几乎成为一场苦仗。
携程这样的困局似乎也影响到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从8月8日-14日五个工作日,携程美股跌幅达到9.9%,逼近10%。
盈利恐慌
对此,不少券商机构和业内人士表示出担忧:携程从线上走到线下,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层层布局,最终实现盈利或许很长一段时间。
原因为何?多位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携程盈利模式单一。同时,2017年一季度才实现扭亏盈利8200万元,却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携程就在今年再次大规模地投入线下市场,财务压力可想而知。
根据媒体报道,携程目前的线下门店签约超过100家,正式开门迎客的有50多家。而根据携程方面的说法,今年全国将新增线下门店1000家。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携程转型重“线下”不仅仅是变相倒退,更有可能是“自毁前程”。一方面,目前门店成本的不断攀升,一些传统旅行社已经开始进行门店收缩。
一家实体店的成本根据其所在的城市、位置等不同,价格有所差距。如果保守估计,按均价30万每年的成本计算,100家线下体验店的成本是3000万每年。携程布局线下门店,财力支撑备受考验。并且,短期内线下体验店并不会带来财务的明显增长。
另一方面,目前携程线下门店走的的加盟路线。此时,携程不仅要面临门店等“重”的发展模式对于财报带来的压力,还要面对管理门店的挑战,尤其是加盟店的品质和产品如何保证。
粗略估算来看,截至年底的5个月内,携程必须要达到平均每天开店6家的速度,才能勉强完成计划。而目前其对外宣称的“平均每天就有一家门店落地”的速度显然是不够的。
资本故事难续?
2017年初,携程新CEO孙洁表示,携程此前提出要在2020年达到2万亿GMV的目标,这个目标在2018年就能提前完成。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服务才是旅游业的重中之中,消费者满意才应该是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立足的根本。未来,携程想要冲击万亿GMV,业务合规是最基本前提。
仅今年5月到7月,三个月时间,携程接连两次遭实名举報。先是5月携程因在没有支付牌照的情况下,涉嫌违规从事支付业务,被支付清算协会立案调查。而目前这一案件分类被称为“复杂级别”。
随后7月,又因违规销售保险而被保监会立案调查,保监会更是闪电回应称“对于携程涉嫌违反有关保险监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规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投诉事项,决定受理调查。”
而后,民航局发文禁止互联网平台在机票销售中的“搭售”行为。这一规定更被业内认为是,剑指携程平台长期存在为消费者默认勾选“贵宾休息消费券”、“航空组合险”、“酒店优惠券”等事实。
实际上,缺少支付牌照,一直是携程心里的痛。
在传统的渠道商盈利模式中,这种通过账期形成的资金池一直是渠道商的重要盈利来源。然而随着OTA行业乃至整个电商行业的佣金模式走向终结,阿里和腾讯都已经在其电商业务背后构筑了强大的网上支付以及短期信贷和投资理财金融服务。
而此时的携程,支付端和金融服务成为其最大的短板。
面对这一庞大的市场空间,各家OTA平台纷纷推出针对性的旅游金融产品,携程方面的高管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旅游金融将是携程未来的重点布局方向。
早在2016年1月18日,携程宣布其专门成立携程金服业务板块。就成立了板块,然而除了和万事达、JCB等金融机构合作之外,本身缺乏支付业务牌照的携程,并无其他亮点。
缺少“支付牌照”的携程,无论是在支付端上,还是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上,都难以全面展开。这也导致了,面对众多已经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来说,尤其是面对BAT、美团点评、唯品会等互联网平台,携程都有一种难言的痛楚。
此时的故事又回到了文章开头,在多面围攻、国内业务不合规的的情况下,携程想要破局,这几乎成为一场苦仗。同时更应该考虑,携程还能依靠什么,继续资本市场的故事?携程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来应对新的竞争形势?这对于携程CEO孙洁口中“已经告别了创业期”的携程是个不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