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国人民生头等大事,随着手机与互联网兴起,越来越多的市民会根据手机中智能排序的餐馆列表,参考其他网友的点评,查看优惠后决定前往。商家的推荐,网友的点评在大多数市民眼里具有较强的引导性。然而大众的点评真的完全值得相信么?
“从众心理”引发刷单
关于“大众点评”的刷单风波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今年央视3.15还未曝光其刷单内幕时,就曾有不同消费者在不同商家的点评栏中留言反应商家评分等级和介绍,与实际到店体验的情况不相符。消费者往往通过店铺的星级、人气,来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店铺中做选择,而正是因为消费者的这种从众心理,让一些商家觅到了“新大陆”——通过刷单来吸引客流。
记者了解到,除了央视曝光的网上刷单手段外,商家还会通过“点评享优惠”等方式为店铺刷星。某家私营餐饮的商铺老板表示,曾有自称大众点评的工作人员上门“推销”,“其实就是给他们钱、他们来帮你包装,我当时不懂网上的东西,只想一心做口碑,但听说隔壁店铺因为做了‘大众点评’优惠,人气一下就高了,所以我现在也跟他们平台合作搞搞优惠活动。”离开前,老板还不忘叮嘱记者,记得帮他在店铺下面给个好评。但对于讨来的“好评”,老板表示并不满意,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大众的点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
从记者调查中不难看出,“大众点评”官方对于网上刷单行为,并没有严格的监管、审核流程。大众点评副总裁姜跃平回应称:“零容忍,但法律不完善。”针对该问题,记者致电大众点评公关部,就大众点评的刷单问题以及开设店铺审核机制向公关部陈姓女士进行了采访,公关部陈女士表示,“平台有专门的针对虚假商铺的部门(诚信部门),对于登记商铺,首先是进行电脑筛选,再进入人工筛选。”那么,既然有如此完善的筛选流程,为何还会有虚假商铺存在?是电脑的漏洞还是人为的操作失误?对此,该工作人员未作表态。
“专家的榜单”让懂行的人说话
大众点评自美食类点评发家,如今基本已经做到一席地位,央视的曝光对于大众点评来说如同“晴空霹雳”,立刻在百姓家里炸开了锅。民以食为天,这个老百姓高度信赖的点评类平台,如今却趋于利益的驱使,走了弯路,不能为大众提供真实的“大众点评”。
大众的点评掺水多,那么其他类别的美食类榜单又如何规避这样的问题呢?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近期推出以专家角度去做美食类推荐榜单的携程食美林相关负责人。携程食美林PR总监戴宇向记者表示:“食美林认为专业的事要让专业的人来做,大众并不能引领餐饮消费导向,只有真正的美食家才能告诉市场,哪些餐馆是正宗的,如果价格贵,贵在哪里。所以食美林初期发布的863家上榜餐厅是由500名专业评委,16名理事评审出来的,每个餐厅都有专家专业视角的评价和推荐理由,并为餐厅进行了评级。食美林理事包括蔡澜、傅骏、蔡昊、老波头等华人美食界顶尖的专家,确保榜单的专业性。”
记者同步了解到,携程的旅行美食独立品牌食美林(Smilin)于5月25日上线,首批榜单包含国内外20个城市共近1000家餐厅。有趣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米其林宣布旗下《米其林指南》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上海版,这是这一国际知名的“美食圣经”首次为中国大陆城市推出指南目录。
美食的点评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来自大众的点评本该生鲜明亮,体现大众民生真实的反馈,如今的境地却万分尴尬。而旅行行业龙头老大携程为何“插足”美食点评一事,携程食美林PR总监戴宇向记者介绍,“携程认为市场中并没有服务商很好解决用户旅行吃什么的痛点,本地生活团购类平台过于强调本地人餐饮需求,旅行必吃往往淹没在众多信息当中;旅游攻略或公众号对美食的信息提供效率偏低且通常无法深度对比与区分需求级别;国外美食指南偏重于西式审美标准,无法完全满足华人出行的美食决策需求。食美林成立的定位就是华人标准,专业精品榜单。”
对于消费者来说,一家店铺的自身体验和真实客观的评价才最重要,一个“食美林”的出现或将美食评论行业重新洗牌,携程半路杀出个“食美林”,这也算是众望所归。随着网络发展的进度,消费者对于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大众期望用严格的评审管理体制还点评行业以本来面目。大众点评能否还消费者一个真实客观,现在看来显得势单力薄,半路杀出的携程“食美林”则似乎是有备而来,蓄势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