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多年前,当大文豪沈从文写下: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他一定不会想到,艺术的脚步会将这句意境之唯美在若干年后带入到西塘中来。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将一幅时空穿越的卷轴一览无余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小桥流水,碧波荡漾;粉墙高耸,瓦屋倒影;夕阳斜照,灯火闪烁……你站在高处看风景,自己亦是风景中不可替代的景致。
湿雨江南 闲花落地听有声
漫步石板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零落人家。滴滴答答的雨声,跳进草丛里,落到水面上,有节拍的敲打着烟雨长廊,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朦胧的雨雾中,以轻盈的脚步迈进古朴典雅、景色宜人的“醉园”,不经意间小鸟清脆的叫声让人仿佛置身于空旷的世外桃源。
拱形的“环秀桥”下,一叶扁舟穿梭而过,船上时尚的游客与穿着蓑衣的船家,随桨荡漾的水花如一条条翻越的鱼儿,在雨点的伴奏下,有节拍的欢快舞蹈,将湿雨江南的温柔与细腻,以山水画的形式尽情展现开来,画里有你,有我,也有他!
黄小明大师凝视远处,一艘小船映入视野,西塘的景色从未像现在这般温柔的进入到自己的内心,知天命的年纪让黄小明大师更能从细微之处观察到生活的美好。一手托着画板,一手拿笔的他,快速的在画板上勾勒出船的影子,思路由此豁然开朗,用自己最拿手的木雕艺术展现西塘无与伦比的美,已经在黄小明大师脑海成型,定格,随摇曳的小船渐行远方!
小桥流水 最是吴越添风情
“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不断变幻的水乡风情画。
不时的有年轻的小情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拉着手从身边走过;又或蹦蹦跳跳的孩童,一个不留神就消失在人海之中;咿呀学语的幼儿与耄耋之年的长者让人感慨世事的沧桑,却唯独西塘的小桥流水历经千年而温柔依在。
素有“大脚板”之称的黄小明大师,走过多少诗情画意的地方,又曾在多少生机盎然的胜地逗留,可眼前的西塘,这座承载了更多历史情怀的小城,让人从内心深处流淌着“春意”。黄小明大师有感于此,“春意”萌发,从稚子到老人脸上透露的笑容中,处处散发着一种发自大街小巷的风情,一种流淌在血液中的儒雅,遂用木雕作品“春意”来镌刻着如花美眷的历史时刻。
人间如画 袅袅炊烟升几许
走过长长的“石皮弄”,手摸着挂满苔藓的墙壁,感知着宅弄深处、曲径通幽的深几许,仿佛置身于悠远的历史画卷之中;在河两岸酒家热闹的场景一再浮现,豁然开朗的别有洞天与这里仿佛两个世界,一个红尘里酒香飘逸,袅袅炊烟中橹声渐远,渔舟唱晚;一个是隔离了外界的喧嚣与浮躁,在轮回中追忆,续写着未完的故事。
透过窗户,几缕竹子恰到好处的遮挡让眼前有一种朦胧感,让黄小明大师置身在游客眼中的“风景”之中,黄小明大师亦通过竹子平静的注视着西塘的这些人,这些事。
袅袅炊烟,万家灯火阑珊处;竹韵传情,千丝万缕一份情。丝竹管弦之乐仿佛就在耳畔,黄小明大师不由得拿起笔,信手涂鸦中将竹子的韵味与人间的烟火合二为一,静谧之中让人感到西塘的人间如画,如痴如醉中追问“今夕是何年”?
粉墙黛瓦、花窗木格、瓦屋别院,落日余晖的随意点缀更是增添了几分寂寥与悠然,这人间胜景阅尽了两岸多少屋舍变迁和旧事新人。
整座水乡古镇似诗如画,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
艺术圣地 处处皆景匠心情
柔与刚的结合,让多少名师大家慕名而来,又让多少人心驰神往。
文人雅士逗留期间,寻求穿越时空的灵感,沉醉不知归路;艺术家们在这里不期而遇,探讨现代生活下精神的归宿;水乡社戏,江南丝竹的品茗中感受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吴越风情,天籁之声皆入耳,台上台下皆风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大师徜徉其间,在众多珍贵的古代艺术品中,感叹先人的睿智才华与艺术灵光,赏玩之际,致敬工美大师张成与杨茂,遂创作出印象木雕系列——春意,竹韵与船影。
西塘处处流淌的画面,原本就是江南水乡的最好诠释,万物之灵长的人在其中,更显几分神韵,更让画面多了灵气,袅袅炊烟和万家灯火,透过朦胧的水面和恰如其分的“竹韵”,更显得水乡的温柔,而真正的“春意”,不正是人的传承么?摇曳期间的“船影”,不正是西塘最好的印象么?
黄小明大师圣手传情,以乾功坤艺之法让我们在春风十里中感受西塘水乡的风情与气息,在精雕细琢的作品中看百家灯火,思万家之情,独具匠心中迸发的雅韵让艺术真正的在岁月中成为绝唱!
延伸阅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游历西塘期间,精心创作了木雕印象西塘系列——船影、春意、竹韵,将江南水乡的轻柔与温婉,以写实与写意结合,将小桥流水的欢畅,湿雨的山水画与人文情愫相结合,尽展千年古镇西塘之风韵:
船影
无论东西方,船都赋予了极大的文化艺术意味。在东方,船是自由, 在西方,船是救赎与希望。赤壁上,渔樵江渚之上的苏轼在船中,在末日,救赎人类的是诺亚方舟。诗情,船是诗是画也是音乐,扬帆起航、停舟夜泊牵系着诗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在诗人们的歌吟里,船也成为一种美学境界,春帆远水,秋月钓船,孤蓬落日,野渡舟横,是古典艺术的典型象征。
《船影》这幅作品,取材自西塘停驻的游船,在静谧的水中映出倒影。船只的造型,装饰与纹理都作了简约化处理,是一种艺术的减法,去除繁芜,只留最真实最本质的船形。穿梭四季的游船,见证了西塘的人来人往,留下来的是船只和西塘,它们在等待,你的归来或发现。这种意味通过三三两两的船影与平静的水面进行了表达。作品里的情感,在倒影中与观赏者实现了沟通与共鸣。
春意
烟雨西塘,是温婉江南的典型代表。杨枊、白墙青瓦、流水、乌篷船,这些最“江南”的元素,在黄小明大师的刻刀下,呈现出一幅立体的诗画。写意与具象,中式审美的两重意味主次分明实现了铺阵。让袅袅蔓延的柳树,与高耸的白墙青瓦占据画面重心,曲与直、柔顺与刚硬、曼妙与挺拔,两种相对的美感有序而互不打扰。这种秩序感在构成画面的平衡的同时,也不打扰创作者的灵性抒发。墙间稍稍一缀的小轩窗,角落停驻的乌篷船、盛放的小花,远处隐现的水岸人家,悠悠然就把江南的春意与杨柳白墙完美地融合起来。
竹韵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以神恣仙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令人心驰神往。这幅《竹韵》创作的取材是西塘的竹群掩映下的小桥流水与栉次鳞比的江南民居。古来艺术家文人表现竹,都是以竹的挺拔与秀丽为主要形式。这次的创作,黄小明大师将竹作为前景,而后则是大片的民江南风情。
竹之气韵,在于其气节,所谓以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的情操相契合。在这幅作品中,竹“节”虽未大篇幅的展现,却在后景的石阶与青瓦的排列中得到了映衬。无竹令人俗,刻意的逢迎岂不又是另一种俗?竹的气韵,不彰不显,其实已经映刻在创作者的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