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来中国,必会看寺庙,国人游欧洲,必会进教堂。教堂的美融合了建筑、绘画、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要了解欧洲文化必须了解欧洲的教堂!
其实只要置身欧洲,尤其是天主教国家,你随时有可能与教堂迎面撞上。说有人家处即有教堂,算不得夸张,汽车在旷野行驶,待一片房舍进入视野,首先映入眼帘的,必是教堂的尖顶。城市最大的教堂必在市中心。欧洲旧城的格局大体相仿,市中心两处最抢眼的建筑,一为教堂,一为市政厅,市政厅前必有广场,不远处即是大教堂。两者比肩而立,倒也将基督教文化教权与政权的对峙,直观地呈现。
有人说,游欧洲,最值得看的是建筑。最宏大复杂的建筑,则非教堂莫属。教堂大多是单体的建筑,块然独存,孤峰耸立。哥特式教堂尤给人奇景之感,走近了立在正门前仰视钟楼,更觉一种慑人的威势。
教堂的主要风格
欧洲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发源地,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故西方的宗教建筑以教堂为主,随着宗教的传播,教堂这种宗教建筑形式也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欧洲的教堂,其久远的历史高超的建筑艺术值得赞叹。
教堂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天国耶路撒冷的模型。西方教堂建筑细节预示着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根据心理学移情原理,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人也有飘然欲升的意向。建筑学家指出,教堂高大拱形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教堂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彷徨,而压抑、彷徨之感正是崇拜的动因。西方教堂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人的活动内容与建筑的空间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教堂主要分为三种建筑风格:罗马式风格、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此外还有拜占庭风格等。
罗曼(Romanik)风格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因采用古罗马风格的券、拱等建筑式样而得名。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式风格。其特征为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是圆形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
罗马风教堂的另一个创新之处是在教堂正面的两旁加上了钟塔。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哥特(Gotik)风格
罗马式教堂是以乡村修道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哥特式教堂则是以城市“主教座堂”为核心而发展起来。欧洲(景区详情)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时代开始的,是由朝圣运动而形成的。
12世纪后哥特风格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15世纪随文艺复兴的兴起而衰落。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诞生于法国巴黎北郊圣丹尼斯隐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隐修院院长苏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坛部位,为体现新柏拉图主义的光、高、数三个理想,系统运用了尖肋拱技术,并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罗马式的持重墙。此后,这一建筑体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在13世纪中叶达到成熟,并推向西、中欧各地。
哥特式教堂建筑是从罗马式教堂基础上发展起来,它摆脱了罗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轻巧、雅致甚至矫饰的方向发展。它遵循中世纪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规范,旨在制造出一种灵魂腾越的升华感应而引发出一系列技术革新。哥特式教堂建筑代表着中世纪鼎盛时期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反映出西欧社会发展中上基督教影响曾经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
哥特式教堂外部有许多造型挺秀、高耸入云的尖塔,堂身墙壁较薄,并以轻盈通秀的飞扶壁、修长灵捷的立柱或簇柱来增强建筑物的高度感,产生出一种令人惊异的框架效果,使人可从外观上来领悟、体会其玄奥、空灵之妙景。教堂的墙体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往往能给人造成一种向上升华飞腾、触及天国神秘的幻觉。在教堂内部,还有许多布局和谐的圆柱,壁上、柱身都装饰有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并能辅以从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线之点缀和烘托,使人置身于内更感宗教的庄严、肃穆和神圣。因此,有人把耸入云霄的哥特式建筑称为一首屹立在空间的圣诗、一曲回荡在天际的音乐。
巴洛克(Barock)风格
哥特式大教堂象征着地上的天国,这个同样适用于巴洛克教堂。但有一点不同——特别是在罗马,对于欧洲和西班牙在新直接(美洲)的省份也一样——巴洛克的精神体现了天主教的胜利。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在各国展开,对教会给予了沉重打击。而传统教堂建筑那超凡脱世、严峻冷漠的面貌也使人敬而远之。于是,教会企图在各方面加以改善和挽救,以更多的人性和世俗气息来打动教徒,召唤他们重新回到宗教怀抱。
巴洛克的产生是出于反宗教改革思想的指导,它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与反宗教改革有关,虽不是宗教发明,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17、18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内部的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注重动态、空间感和立体感,空间上追求连续性,追求形体的变化和层次感,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故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画和雕塑。室内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浅色涂料,加上彩色装饰,让人感到轻松,空间开敞,气氛欢快。
拜占庭(Byzantine)风格
拜占庭建筑诞生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的时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