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假,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国内知名高校又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者。他们中大多是家长(微博)带着孩子,试图让子女提前感受“象牙塔”生活。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量参观者涌入,让校内师生不堪其扰。而不少参观者因为走马观花、匆匆而过,大呼“高校游已变了味!”。
高校游仍热度不减
8月初的一天,北大东南门外,两名保安扯着嗓子高喊“入校参观者请走右侧通道,请出示证件”。一米多宽的入校通道,被近一人高的不锈钢管护栏隔成两列,游客们排成队手拿证件等待进校参观。
往北几百米的北大东北门是团队游客的入校口,挥着小旗的导游,正带领着一群游客进入北大。博雅塔下,游客们三五成群合影留念,之后随着导游的指引,匆匆往西校门走。“我们想带孩子去北大的图书馆和教室看看。”一位女游客提出要求。导游不耐烦地答道:“现在是暑假,都关了,看不了。”
不远处的清华大学西门,热闹程度一点不亚于北大,众多游客在门口合影。在二校门、水木清华、近春园等地,到处是参观的游客,一度堵塞了交通。
记者从北大保卫部获悉,暑假开始后学校每日登记入校的散客有2000人左右,团队每天预约放行3000多人,达数十个团体。为加强保安力量,学校专门给放行零散游客的东南门加了4个保安员。此外,清华每天的参观者超过1万人。
高校该不该向游人开放?
正在北大参观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想带女儿去北大教室坐一坐,听听大师的课,或者在图书馆里待一会儿,让孩子感受一下大哥哥大姐姐是怎样学习的,这对她今后成长至关重要。但进图书馆和教室都需要有北大学生证,最后只能在门前拍张照片。
小蒋是清华大学学生服务总队的一名队员,今年暑假他留在学校参加勤工助学,成为清华大学义务讲解点的一名讲解员。每天从8时30分到17时30分,讲解点都有学生为游客提供免费义务讲解。
小蒋说:“到底应不应该开放学校对外参观,我们也觉得很矛盾。我还和宿舍里的同学有过一番争论。”在他看来,大学应该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来参观,甚至听课、访学,以体现大学博大、兼容并包的精神。
但这两年,小蒋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观点在受到冲击,去校内食堂吃饭时常常没位子,许多参观者在吃饭;校园里,旅行团里的小朋友到处跑,自行车都不敢快骑;更让人不快的是,还有游客在自习教室外吹口哨,对着学生拍照。但他坚持认为,大学应该开放,不过需要引导。
哈佛大学毕业生舒斌说,在美国,许多高校为了既开放,又营造安静的教学环境,一般都会在周末把参观者组织起来,组成一个旅游团。这样,周末没有学生上课,也方便参观者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现在清华大学向入校的参观者推荐一些既能领略清华风情,又不干扰学校师生学习、生活的参观线路,就是个不错的尝试。
高校游该如何加强管理?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开起了暑期小学期和各种夏令营,吸引了各地一些高中生、大学生报名。不少人提出,高校是否可以用一些类似暑期课程或者夏令营的形式吸引参观者,既规范了他们的参观行为,又能让他们学到知识。
对此,北大和清华教学部门的老师表示,操作起来并不容易,管理也很难。北大教务部的一位老师说,暑假许多老师休假,很难有足够的老师来校上课。此外,生源数量也很难确定,教学成本无法掌握。2011年北大的暑期学校中学课程就因为找不到足够的生源停办了。
在一家旅游市场调查公司任经理的徐木生介绍,现在北大、清华等名校确实已经成为暑期北京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旅行社都专门开辟了“名校访学”线路。他建议,高校应跟专业的旅游机构合作,规范运作高校游,既减少对校园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又能获得相应的经营收入,最终实现双赢。
针对这种观点,教育学博士侯正方认为,高校参观游览需要建立引导机制,但这种引导不是盲目引入市场开发行为,那样极易滋生教育腐败,非常危险。因为相关的费用极容易进入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小金库”,这种开放带来的结果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教育腐败,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表示,我国大学要走到没有围墙的全开放、全融入社区的状态,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教育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改革推进。而现阶段,处理好校园开放的矛盾,则需调整大学的内部管理决策机制,打破什么都是行政领导说了算的封闭决策机制和学校管理方式,建立将师生与社会公众意见纳入决策程序的开放决策机制和管理方式。这是比打破“有形围墙”更重要的“无形的开放”,或者说是形成全面开放的核心环节。如果没有这种无形开放,纵使大学打破围墙,也不可能有大学的开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