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西湖景区免票10年收入不降反升

http://www.cnair.com 2012-08-07 10:54:54 来源:航空旅游网

        随着暑期的来临,全国各大旅游景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涨价潮,涨幅均在20%到60%之间。在一片“涨”声中,2011年6月戴上“世界遗产”桂冠不久的杭州西湖却独树一帜,依旧保持十年前的免费模式,成了“后来者”的效仿对象。


  十年“逆水行舟”   坚持“还湖于民”


  今年63岁的沈仲华从小在西湖边长大,因为酷爱摄影,用相机记录下了西湖几十年的变迁。在沈仲华的记忆中,过去的西湖四周围绕着大大小小几十个私家花园,对外开放的范围非常有限,许多有特色的建筑物和博物馆,游客们只能站在栏杆外面远远欣赏,难以见其真容。


  2002年,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西湖景区开始施行“免费开放”,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一时间,叫好声、质疑声纷至沓来。如何在“后免费时代”维持景区的开支、如何管理猛增的游客数量成为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即便如此,杭州市决定“还湖于民”的信心依旧没有动摇。“西湖是属于公众的,应该将西湖的每一寸土地还给公众,让老百姓共享。”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局长刘颖说。


  十年间,西湖相继取消了130多个景点的门票,占景点总数的70%以上;免费开放的景区面积达到了2000多公顷,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在全国各大景点门票一片“涨”声中,免费的西湖更加引人注目。


  同时,西湖的免费政策也拉开了旨在恢复西湖生态、还原历史空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序幕。十年间,杭州相继对西湖南线、新湖滨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西湖博物馆、西湖“十景”、六和塔、飞来峰造像等进行修复和整治,拆除西湖周边50多万平方米有碍观瞻的违章建筑,恢复1800余处自然景观。


  “保护”与“开发” 实现和谐统一


  有“天下第一湖”之称的西湖位于杭州市市中心,湖、城紧密相连,相得益彰。但和国内其他景区一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也绕不过“保护”与“开发”这一对难题。


  “实际上,西湖的申遗过程实际是一个摸索、研究以及保护的过程,在这十年时间里,我们都在探索西湖的价值和定位。”曾经全程参与西湖申遗工作的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卓军说。


  十年间,随着西湖免费脚步的不断推进,西湖模式的雏形也在逐渐地清晰,即以“还湖于民”为核心,坚持保护与开发并进,在游客们免费欣赏西湖的美丽风景、感受独特人文魅力的同时,对西湖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卓军将西湖模式概括为“三个减法”。即首先在遗产区的外面划定一个缓冲区,减少缓冲区内的建设、土地开发等各种生产生活行为;其次,通过《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用立法的方式明确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减少人为破坏因素;最后,制定《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规划》,提出近、中、远期目标,从规划上减少城市对西湖的不良影响。


  通过不断的努力,西湖也在“开发”与“保护”这道难题上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西湖成功模式   为何鲜有后来者


  据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统计,西湖实行免票的第一年,杭州市的旅游总人数为2757.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94亿元;2011年,旅游总人数达到7487.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191亿元,是2002年的四倍。可以说,杭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西湖模式的成功,赢得了业内外口碑和经济利益的双丰收。


  但是十年来,西湖的成功模式却少有复制。


  究其原因,主观意识的落后、追求短期的门票利益、缺乏有效的产业规划等都脱不了干系。但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华茵则认为,缺乏统一的管理才是导致景区门票扶摇而上的主因。“往往会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一个景区,它们之间存在着利益纠葛,很难凝聚成一股强有力的管理力量。”在杭州,整个西湖景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保护、利用、规划、建设职能都由唯一一个管理机构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所承担。


  “还湖于民、以人为本、传承文化、保护生态,这是西湖的成功秘诀,我相信,它会向四周逐渐扩散、传播,总有一天,其他地方也会慢慢接受它。”刘颖说。

.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