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也许你会感到惊奇,在美国曼哈顿耸立的众多高楼中有这样一小块区域,它占地仅有18英亩,没有居民,美国的法律条款在这里并不适用,它有自己的税款制度,有自己的邮票、警察,它甚至有自己的军队,并且军队成员来自全球各国。没错,这里就是纽约联合国总部。一次国际组织总部的参观会给旅行者带来一种独特的体验,这种感觉超越地域,超越国界,这种思想和心灵的震撼成为了人们旅行过程中一场政治和国际精神的洗礼。
国际组织总部
联合国大楼外观
区域联盟的总部,你可以深入感受到该区域人民的生活氛围。东盟总部位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在众多热带植物的掩映下,东盟秘书处的米白色大楼将东南亚的地域特色和政治的严肃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而在欧盟总部附近的大草坪上,许多年轻人们席地而坐,谈天、看书。这里的人们肤色不同,年龄也各异,不时,还见到几个小孩子踢着足球,此情此景把欧洲人悠闲的生活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到一处国际组织总部参观时,你也会被它所承载的故事深深打动。2011年3月15日,由于3·11日本本州岛海域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爆炸,日本政府便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出求助。这个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大厦,旨在保障监督和平利用核能,在此聆听和读懂这个伟大宗旨,也让行程变得具有和平主义意义。而来到瑞士这个国际组织总部分布最多的国家,就不得不去趟国际红十字会总部,经历一场求助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洗礼。聆听着解说员细心的讲解,仿佛亲历百年前该组织的成立过程:瑞士银行家亨利·杜南目睹法意联军和奥地利军队激战的悲惨场景后,出版了书籍《索尔菲力诺的回忆》,呼吁各国建立职业伤病救护组织。这个以人道主义为理念的组织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震撼,将旅行的意义又一次升华。瑞士国家旅游局北京办事处冯晖向记者介绍:“在日内瓦,游客可参观国际红十字/红新月会博物馆,博物馆中有最新的图像放映设备及中文讲解机,介绍了红十字会自开创140年以来的世界和平运动历程。”
国际组织总部之旅也是身处异乡的旅行者寻找归属感的好机会。同样在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有个捐赠百万美元砖墙,在那里,游客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标识和汉字,如中国中央电视台、李宁、宝钢集团等。在国际奥委会的会议厅内,人们还可以坐在罗格主席的席位上拍照,或与顾拜旦的雕像合影。充满力量与激情的奥组委总部建筑外形颇具现代气息,在日内瓦湖边显得更加卓尔不群。门口的起跑者雕塑,让人不禁想起赛场上运动员们的飒爽英姿。阳光透过屋顶的玻璃折射到大厅,把蓝、黄、黑、绿、红5色圆环照耀得格外耀眼。这座体育殿堂,无论在外观设计,还是室内人文氛围上处处体现了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记者了解到,参观世界知名国际组织总部已成为人们出境游中的重要一站。美国纽约市旅游会展局中国办事处公共关系经理王明绚告诉记者:“联合国总部是游人们来纽约游览必到景点之一。同时,美国国家广播中心(NBC)也欢迎游客自行前来参观。”同时,记者走访各大旅行社发现,国际组织总部的参观项目纷纷加入到了境外旅行路线当中,如中青旅推出的美国东西海岸11日体验之旅,第一天的行程当中就会带领游客参观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厦。
[page_break]
教科文组织:兼容并包的励志舞 台
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极具知名度和权威性的国际机构,在很多人眼中还带点神秘色彩。去年二月,我前往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了一天的交流学习。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经历,还是一个亲身体验在联合国教科文工作、生活感受的机会。
宏大气派与浪漫文艺交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位于巴黎市中心的丰特努瓦广场,在由巴黎铁塔和战神广场组成的景区轴线的东南方向。这座形似“Y”字的三翼大楼以一个优雅的弧度,写意又不失大气地坐落于索芬大道和塞居尔大道交汇处的街区拐角。和很多国际组织总部相似,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最惹人注目的也是大厦正面的广场。巨大的金属结构地球雕塑,密密麻麻的高耸旗杆。这包容大气、充满国际感的布局,着实让我们前来参观学习的一行人心生敬意。
或许正是由于处在艺术之都的心脏区域,又或许教科文组织自身的定位就和文化、艺术紧密相连,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楼里既有着大型国际机构的那种整洁严谨、敞亮大气,又随处可见意味深长的艺术品。接待大厅里造型抽象的青铜雕像,某博物展馆色彩绚丽的主题展览,在这样一个本以为会无比严肃的地方,随意抬头顾盼,就能与艺术、文化相遇,这实在让人感觉愉快。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要数那幅毕加索所作的著名壁画。这幅壁画占据了一整面墙壁,色块碰撞鲜明突兀,人物造型是典型“毕加索式”的扭曲失真。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上的介绍,这幅壁画名为《伊卡洛斯的坠落》,讲述的是希腊神话人物伊卡洛斯用蜡质的羽毛翅膀飞向太阳,却因为飞得离太阳过近,翅膀融化,最终坠海身亡的故事。毕加索选择这个题材为教科文组织作画的目的和动机至今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或许,只有置身于这幅画像面前,抬头仰望,才能感受得到其中所包含的肃穆与激情的交融与碰撞。或许,毕加索只是想表达对所有奋力挑战极限的人们的赞颂,同时向那些悲壮却光荣的失败致敬。
人生从这里展望
由于这次总部之旅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学习,我们一行人并没有很多机会观赏联合国教科文总部里的展览和景观,但这却让我们有机会走进许多普通游览不曾有机会到达的地方。或许,这才是交流学习的目的所在,通过亲身经历,来激励我们这些尚未步出象牙塔的学生们,让我们将来也能努力走出同样精彩的人生道路。
对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主会议大厅的参观,可谓是这趟励志之旅的亮点之一。虽然当天没有活动举行,整个会议大厅昏暗静肃,但宽广的观众坐席和高高的主演讲台还是让我们领略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的恢弘大气。缀有教科文组织缩写标志的背景衬在讲台后方,整个布局让讲台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处在焦点中心的舞台一般。没错,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世界就如同广阔的舞台,等待着我们去大展拳脚,单只是这个想法,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餐厅吃午饭,是此次参观学习的又一励志亮点。虽说供应的食物并无特别之处,但这个“员工食堂”的窗外风景可是令人震惊的壮美:位于高层的餐厅,落地的玻璃窗正对着位于总部大楼西北方向的巴黎军校和埃菲尔铁塔。俯瞰望远,军校齐整宽阔的操场、肃穆的建筑和铁塔的高耸威严,沐浴在巴黎午后灿烂的阳光里,历史的积淀和蓬勃的生机让人不禁心潮澎湃。我们几个初来乍到的过客完全被这片窗外视野震慑到瞠目结舌,端着餐盘在窗边徘徊良久。“能在有这样壮美视野的地方工作生活,真乃人生一大幸事。”这或许是当时盘旋在每一个前来参观的同学们心头的感慨。
华灯初上的浪漫别致
一天的交流和学习,当从手头堆满的讲义材料里抬起头来,才发现窗外已经是暮色四合。从会议室所在的楼层看下去,地球雕塑所在的广场上有金红色调的照明,星星点点地散开,在初春冰凉的夜色里显得非常柔和温暖。
待下到一楼接待大厅,从落地的玻璃窗向外看去,广场上照明和雕塑的布局就显得更加别致了。从明亮的室内看向光亮星点的室外,就好似在看向一个巨大的玻璃鱼缸,而被照亮的地球雕塑,仿佛漂浮在漆黑的水面上一般,真是如梦似幻。
一脚踏出总部大楼的大门,迎面就看见了被金色小灯和闪烁流窜的银白装点得优雅华贵的埃菲尔铁塔,和映衬在暗蓝夜色之前雄伟静穆的巴黎军校,于是再怎么惆怅疲倦的心情也就一扫而光了。趁着尚余一点的天光,在门口“UNESCO”的金属大字前合影留念,冲着大楼里仍然亮着灯光的窗口挥手道别。缩进街角酒吧舒适柔软的沙发座里,点上店里自供的红酒,配上可口的法式餐点,窗外还能看得见埃菲尔铁塔的倩影……这样的一个夜晚才应该是一趟巴黎之行最完满的句号。
小贴士:
1、总部大楼每周二到周五向公众提供参观机会,上午11点由法语导游介绍参观,下午4点是英语导游引导。参观席位需拨打电话提前预定。
2、可乘坐巴黎地铁,到塞居尔、 康布罗纳或巴黎军校站下车,乘公共汽车28路或 80路也可到达。
[page_break]
东盟总部:风雨中记载东南亚文化
联合国总部大厦
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经过40余载的风风雨雨,今日的东盟正逐步成为世界舞台上一个深具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为维护东南亚地区的稳定、繁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东盟的总部在哪里?这个部门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却很少有人知晓。带着疑问,我走进东盟秘书处总部一探究竟。
东盟秘书处设立在其创始国之一的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1981年,在前总统苏哈托执政时期,印尼政府为东盟秘书处提供了一座10层的大楼,从此东盟秘书处得以有了独立的办公场所。
东盟秘书处大楼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虽然外面车水马龙,但一进入院墙,就像进入了静谧的另一方天地。东盟秘书处的院子有两个大门,不以方向,而以颜色区分。两个大门一个红色,一个蓝色。蓝色的供工作人员及普通访客进出,红色的只有国家首脑等重要宾客到访时才启用。
进入院门,东盟各成员国及对话伙伴国的旗帜迎风飘展,花园里东盟会标在绿树掩映下泛出金属色泽。东盟秘书处大楼呈米白色,大楼入口处附近有一块大型幕布,上书“东盟人民(Peoples of ASEAN)”,各成员国的百姓身着传统服饰,笑得格外灿烂,为这座严肃大楼添了些许亲切感。
接待我的拉蒂女士是印尼本地雇员,为人热情友善,带领我参观了东盟秘书处的一些公共设施。据拉蒂介绍,这座大楼内主要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艺术品展厅及礼品商店等都集中在一层和二层,其他楼层基本上都是办公室和多功能厅。
礼品商店是访客们的必经之处,位于大厅左手边的一角。我到访当天,礼品店并没有营业。 据拉蒂介绍,礼品店出售的商品有一些简单的东盟国家工艺品, 但主要商品还是关于东盟的一些徽章、T恤衫,以及一些介绍东盟的出版物等,访客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作为纪念。
而就在同一层,还有东盟秘书处的图书馆。该图书馆拥有数千本图书,主题分为东盟的概况、各成员国的文化、艺术、国际关系以及东盟的法规、会议资料等。这些图书当中,有的是图书管理员由东盟各国购买而来,也有的是通过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捐赠而得。这个图书馆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5时对外开放,访客可以自行进入,在图书管理员处登记,通过电脑检索或询问管理员的方式取阅图书,还可以将需要的章节复印带走。但只有东盟秘书处的工作人员才能将书借走。
通过自动扶梯上二楼,就看到了艺术品展厅。东盟的艺术品展厅以绘画为主,辅有一些人偶等雕塑艺术。拉蒂告诉我,这些艺术品大部分来自于东盟成员国,但也有少数来自东盟的对话伙伴国,如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及澳大利亚等。在展厅内,记者看到一幅来自中国的水墨画作品,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08年9月来印尼访问时赠送的。而在东盟秘书处的走廊、会客室中,也不时可以看到来自各国的绘画作品。在现任东盟秘书长素林的资料中,我看到他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艺术系硕士学位,而从东盟秘书处随处可见的艺术氛围,似乎也可以体会到这位秘书长所带来的艺术气息。
随着东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深远,东盟秘书处的大家庭也在不断扩大,一座10层的东盟秘书处办公大楼已渐渐难以承载越来越多的员工。去年11月,印尼政府将紧邻现东盟办公楼的一座大楼提供给东盟秘书处,作为其另一处办公楼。目前这座大楼还未正式启用,而具体的启用方式也仍在商讨之中。
访问的最后,拉蒂告诉我,东盟秘书处欢迎来自各国的访客。仅2011年一年,东盟秘书处接待了来自学校、媒体及研究机构约52个参观团组,共计3885人。
小贴士:
个人访客来到东盟秘书处,必须提前作出申请,给出希望访问的时间和大概内容。而申请的邮箱可以从东盟秘书处的网站得到。
[page_break]
奥委会总部掠影
我是一个体育迷,体育在我的心中比什么都重要,到了“国际组织之城”的日内瓦,理所应当要到洛桑小城的国际奥委会总部一游。
说到国际奥委会总部,首先令人想到的词是“神圣”,由此不少人可能会推断国际奥委会总部一定是一座非常宏伟而且气派的建筑。其实,国际奥委会总部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建筑,不仅占地面积不大,而且建筑高度也仅仅是两层小楼。国际奥委会总部的外观采用的是镜面幕墙设计,显得十分简约。楼旁林木环绕,鲜花怒放,散发着浓郁的青春气息。
到了洛桑,我首先到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参观。楼不在高,有“神”则名。国际奥委会总部整体风格四方四正,中规中矩。外观却是黑色的框架,黑色的玻璃幕墙。本应最热烈奔放的体育运动到这儿竟凝炼成了一片最深沉的黑,衬着洛桑郊外春日艳阳下的碧草蓝天,这团黑色更显冷峻。只有四周的五环雕像及门厅上的五环标志在看似不经心地提醒着人们,这儿就是国际奥运的山巅所在。国际奥委会总部的门厅也很精简,在布置上,除了几座运动雕塑和几幅运动装饰画外,别无长物。上层都是办公室,在风格上也是一色的精简,找不到一丝一毫的夸饰。由于伦敦奥运会即将举行,所以大部分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人员都“出差”在外,整座楼宇显得空旷而寂静。行走在空荡荡的走廊上,带着采访目的而来的我不禁有些失望。工作人员笑着说,总部大楼其实只是国际奥委会的办公楼,而国际奥委会在洛桑真正的精华所在是旁边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那里才是奥林匹克真正的灵魂栖息地,这番话让人没有理由不立刻出发。
博物馆中的中国情结
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建在总部旁的一个山坡上,拾阶而上,走进博物馆,迎面撞上的竟是一面“金墙”。当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用黄金所搭建的墙,而是由大理石块垒成的一面弧形墙,每块砖面上用金色刻有世界支持奥运的各大企业的名字,据说,这儿每块砖的“冠名价”为100万美元,是对这些企业给予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长期以来资金支持的一种荣誉回馈。笔者特别留心了一下,发现这面墙上的中国企业有三家:中国银行、中国石化和宝钢。
奥运纪念品在现在已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而它的“老祖宗”出现在1936年,又是1936年,又是柏林,那届奥运被纳粹所累,谈起来总是让人很不舒服。但在眼前的展柜里,那一届奥运的纪念品赫然陈列。一枚火机、一个烟盒、还有水果刀,上面刻着那一届奥运的标志:代表着德国的鹰。更有纳粹的铁十字架标记,没办法,这就是奥运纪念品的起源。
作为一名中国访客,在这条奥运的历史长河中探寻中国印记是一项必然的使命。但我得承认,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中国——遥远东方的一条龙很少结缘以西方为起源的奥运主舞台。但当这条龙走上这个舞台时,世界将会感受到它带来的震撼。沿着盘旋的楼梯而上,在二层展厅里,是奥运巨星们的殿堂。而中国的刘翔已傲然占据一席之地。据介绍,刘翔特意把他在雅典奥运夺冠时的衣服赠送给了国际奥委会博物馆,并在上面签下了他的名字。洛桑人对刘翔则更有一份亲切感,因为刘翔12秒88的世界纪录正是在洛桑创造的,是洛桑为他带来了好运。因此,刘翔的展品在这儿享受的是独立陈列的待遇。而另一件是李婷和孙甜甜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女子网球双打金牌时所用的球衣和球拍。之所以能进入这个殿堂,是因为,她们为中国赢得了首枚奥运网球金牌。这枚金牌分量之重,以至于需要用乔丹的鞋子来“相陪”,要知道乔丹带领美国“梦一”队夺得奥运金牌代表着美国在奥运篮球史上的最高荣誉。但这个展区里最受瞩目的中国印与金牌无关,那是中国花样滑冰选手张丹/张昊的比赛服,旁边是他们打着绷带站在领奖台的图片。在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决赛中,张丹不慎腿部严重受伤,但他们凭着坚强的毅力进行完了比赛,虽然只获得银牌,但他们执着的精神征服了所有人,这枚银牌闪烁出的奥林匹克之光丝毫不逊于任何金牌。
感受奥林匹克运动宗旨
漫步馆内,不仅有展示中国古代马球运动的砖雕,还有反映中国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图片。同时,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现代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生活状态。其中有一幅“美元”挂画别开生面,美元上的华盛顿已被一个打手机的中国农民所取代。农民的面相有些像“范伟”,这幅不乏善意的玩笑之作的说明是这样的:这幅作品以幽默的手法反映出中国走向富裕的新一代农民的形象,体现了他们朴实知足的生活态度。漫步到这儿的人们都会莞尔一笑。
流连展厅之中,一个个熟悉的场景,一张张熟悉的运动员面孔,一段段优美的中国民乐,都让人陶醉于中国文化氛围当中。猛然间,奥委会主席罗格的一段话映入眼帘:“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个欣赏高水平体育运动的机会,也是一个更好地了解北京、了解中国的机会——现在北京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如此重要。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之一:团结各国人民,推动文化交流。”
在离开国际奥委会总部时,我看到大厦靠近环境优美的莱芒湖畔到处都是茂密的树林和如茵的草坪。国际奥委会总部周围,不时可以看见散步的老人和慢跑的青年人,真是好一幅世外桃源般的风景画。放眼眺望,国际奥委会总部外围的草坪上,随处可见各国奥委会赠送的以体育为题材的艺术品,其中中国奥委会赠送的女子竞走雕塑“走向世界”和反映马拉松运动员英姿的雕塑“永不止步”,都让人倍感亲切。
小贴士:
洛桑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和疗养胜地。从日内瓦湖畔的豪华观景宾馆到市区的便利旅店、郊区幽静的旅馆,在住宿方面有很多的选择。在洛桑40余家各级旅店中,近三分之一是四星级以上的豪华宾馆,大部分集中在日内瓦湖畔的乌契城区。 此外,在老城区也有许多价格便宜,环境舒适的出租木屋和青年旅店等。
[page_break]
听联合国总部诉说和平与信仰
来自卢森堡政府的赠品“结节的枪管”,意寓对武力的遏制
一个密闭无窗的小房间,入口处约5.5米宽,纵伸10米并逐渐收拢变窄,最深处的墙上挂着一幅抽象壁画,蓝基调大色块,四周有氤氲的灯光勾勒。除入口两边放了几张简单的长凳,屋内再无家具,正中央一块纯黑石方,据说重达6.5吨,大体积配黑色光滑的表面,融合着厚重和凌厉。走进房间,常看见有人坐在长凳上,也有人毫无顾忌地席地平躺。或坐或躺的人们安然阖目或者眼神放空,没人交谈,加上暗淡的光线,房间于是更显得静谧,身处其中,自觉地开始专注享用这份绝佳沉静的时间和空间。而门外,夏加尔主笔的大幅彩绘玻璃,以天马行空的流光异彩吸引着来自天涯海角的游人;楼上楼下咫尺之遥,常有世界各国的首脑专员挥斥方酋。
这是位于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一层大厅东侧的冥想室。它由瑞典籍的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主持设计,于1957年完工开放。哈马舍尔德为这个房间倾尽心血,房间中的壁画由哈马舍尔德亲自向画家朋友博·贝斯寇定制,当中的巨大石块是来自瑞典国王和某瑞典矿业公司的赠礼。黑色的铜矿石的表面被打磨光滑,上方由一个点光源照亮,哈马舍尔德形容这块黑石是“光、天空和大地的交集,是众神之神的祭坛”。
在为参观者准备的说明中,哈马舍尔德称联合国总部大厦“为和平的使命而服务于各项事务或各种辩论”。他写到:该有一个房间,专为外在的安静和内在的平和而设。“不同信仰的人在此会集,因而我们无法使用任何一种信仰中的神符。但是,有些最本源的东西超越了语言;我们倾心寻觅并已经获得,相信在闪耀于这块石块表面的光束中,它正熠熠生辉。”
哈马舍尔德在1961年9月18日前往涉及刚果领导人莫伊兹·冲伯部队与联合国非作战部队的停火谈判途中坠机身亡,事故后来被怀疑是有目的的刺杀行动。哈马舍尔德及其他15人的遇难引起世界的极大反响,人们用各种方式表示哀悼和惋惜。联合国冥想室门前夏加尔的彩绘玻璃就是为哈马舍尔德及所有遇难者而设的纪念碑。
哈马舍尔德在逝世同年被追授诺贝尔和平奖,他在为推动和平事业做出的努力中付出了生命,其勇气和作为已经成为身后历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标杆。而他在费心营造的这间小小冥想室中所寄托的关于消解种族、信仰之间矛盾的希冀,也早与联合国的诉求水乳交融并绵延传承。自从1945年取代国际联盟成立至今,联合国将对和平等发展的追求写入宪章立为宗旨,并为此进行了不屑努力。不论几十年来世界格局多番风雨,人类社会经历颇多与其弘愿背道而驰的动荡磨难,这样的良好祈望依旧被各国分享和坚持。
1952年,联合国总部大厦在曼哈顿中城东河边落成,总占地6万9千平方米。其中高达39层的秘书处大楼连接联合国大会大楼及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构成的主体建筑群已成为纽约一处地标。在面向曼哈顿第一大道的入口两旁,193个成员国的旗帜按字母顺序一字排开,气势慑人。但更夺人眼球的是入口旁花园中散布的许多极具知名度的雕塑。这些艺术品一如哈马舍尔德的冥想室或夏加尔寄托哀思的彩绘玻璃,是收赠双方和平富足之良愿的物化与寄托。
譬如来自卢森堡政府的赠品“结节的枪管”,意寓对武力的遏制;意大利赠送的铜塑作品“球中寰宇”颇有“天下大同”的意味;1954年日本的赠品和平钟,在每年春分当日和联大开幕日定例敲响。1994年时任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盖里说:“和平钟的每次敲响都向全人类传达一个清楚的信息:和平是珍贵的。它不简单来自热切祈望,而需要经历漫长、艰难和困苦的努力。”
在联合国总部游客大厅的右侧墙壁前,与历任秘书长的画像合影,或在安理会大厅里想象诸多外交家首脑在这个舞台上曾经的风采……在秘书长画像旁的大厅中的艺术展或各层走廊里的摄影画作前驻足,往往将那些风霜和经历看得更清,那些纪录战乱灾祸带来的苦难的照片,纪录各类维和或救援行动过程的资料告诉我们,和联合国一起,我们经历过、承受着及将要面对怎样的挑战,告诉我们这究竟是怎样“漫长、艰难和困苦”的努力。
达格·哈马舍尔德用一个安静的房间和一块沉默的石头讲述自己的愿望:没有基于差异的分头祭拜,惟留对宁静坚定的精神力量的共同诉求。这份祈愿栖身联合国总部之内,安静坚定地待人体会、膜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