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担任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首席专家、中国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在修复现场向重庆晨报记者独家披露:千手观音泥塑指头估计为历代修复所为。
或是考虑到承重问题
古人采用泥修复手指
据介绍,在动手修复前,专家们综合应用了很多现代科技手段对千手观音的病因和试验效果进行评估,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X光探伤技术、红外线成像技术、地质综合勘查技术等,但由于X光探伤技术不能对手指头内部材料做出判断。
多层金箔剥开后,发现里面已是粉末状,其所用材料是泥巴。詹长法说,估计是古人在修复时考虑到保护中承重问题,用类似竹签之类东西将断指部分串联起来,然后用粘性强的泥巴塑成指头接上,再涂上大漆、贴上金箔,若干年下来金箔裹上多层。但可能是年代久远之后,这些泥指就风化成了粉末状。
他们初步考虑修复方案是,将整个手指头取下来,把恰当的材料填充进去,然后再贴金箔后再修复到位。他说,古人采用泥巴来修复手指方法,给今天的修复工程启示是:泥巴这种材料易塑形、修复。詹长法说,原准备用石粉等材料来填充风化了的手指,要比泥巴重,应该考虑到其承重问题。
千手观音上部惊现
12米长的“分层线”
在88平方米的石崖上千手观音造像,有手817只,臂13只,残手有283只,现存法器272件。整个造像龛高7.7米,宽12.5米。如果人们用肉眼在近处看实景,一般只能看到大量破损的画面,但在一张高清晰度的近景摄影图上观察,专家们又有了新发现——一道12米多长的“痕迹”从造像顶端下大约2米处,从左到右横贯整个造像画面。
大足石刻博物馆文物保护部副部长陈卉丽说,这张照片是用高端照相机通过垂直投影的原理,拍出数百张照片后,通过软件制作出这张千手观音最完整、最清晰的照片,被誉为千手观音的“身份证”,这张照片是前期勘察和后期修复的介质。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河海大学共同完成。詹长法初略分析说,估计是800多年前古代工匠在造像时,分段雕凿无意留下的“痕迹”。
记者走访了重庆知名雕塑家刘景和、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总经理刘能风、重庆天工雕塑院甘锡青3名专家,均认为这个“痕迹”是古人在施工中无意留下的一条“分层线”。他们说,在古希腊雕塑中就有这种做法,古代大量的雕塑作品都是一层一层完成的。
在千手观音顶部有三个均匀分布的佛像,同时距离顶部2米处的中间一尊小佛像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刘景和和刘能风认为,这个三角形很有可能是古人在雕琢牵手观音时的坐标和定位点。
据介绍,从今年4月18日启动修复后,今年计划对88平方米的千手观音造像中20平方米面积进行修复,预计整个修复工期至少要持续两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