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美丽荔波 黔南珍贵的原生态景区

http://www.cnair.com 2009-03-14 16:56:38 来源:航空旅游网


图1:荔波荡漾民族歌舞晚会


    “生活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看那连绵的高山,串珠式的平坝,深切的峡谷,高海拔的冰川,每一样都能满足我们对旅行生活的想象。在此,生活家小编特地为想出游的你准备了生活家出游指南,边玩边享受探险的刺激,背起包去体验在路上的感觉吧!


   如果有一个地方,那里的山水从未遭遇过现代工业的污染,那里的生活还保存有母系社会的特征,那里的文字可以让我们破译远古文明,那我们又该怎样称呼它呢——伊甸园?或是荔波!前者虚无缥缈,后者却活生生地存在于贵州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作为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的最新成员,荔波着实让我们大开眼界。



图2:荔波荡漾晚会




  兴奋点扫描


  大、小七孔:荔波人气最旺的旅行目的地,堪比九寨沟的风光痴绝处。


  洞塘:茂兰森林公园的精华所在,夏有圆锥峰丛可探,冬有遍山梅花可赏。


  瑶山、瑶麓:“白裤瑶”的聚居地,母系社会生活的“标本地”。


  水利:荔波规模最大的水族村寨之一,探访“干栏式生活”的好去处。


  翁昂:由矮人舞、傩舞和布依大歌组成的原生态布依族风情地。


  水春:民风淳朴的布依村寨,刺激的水春河漂流的起点。


 


图3:荔波随处可见的山间小溪


  荔波的8副原生态面孔


  原山之茂兰


  荔波能够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茂兰发育完善、极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除去壮观的圆锥峰丛景观,这片原始山林中还幸存有大量濒危的生物资源,包括红豆杉、单性木兰、兜兰等珍贵植物和不少罕见的昆虫种类。由于山林中人迹罕至,这里就像是一个失落的世界,每年都不断有新的动植物被发现。


  原水之漳江


  一条回转百里的大河未受到一点工业污染,宽阔的河面像山间溪流一样清澈见底,这样的情景在荔波实在太普通。你尽可以和那些光屁股的孩子一起在河水里嬉戏,心里感觉就像泡在矿泉水中一般,奢侈得有些难以想象。


  原民之“白裤瑶”


  这是在茂兰原始的喀斯特森林中被发现的又一个生态奇迹,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些原著山民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生活形态竟一直保持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很多人类学者将他们称为“东方的印第安部落”,其与世无争、和谐平静的生存状态,又令当今的很多社会学者羡慕不已。


  原戏之矮人舞


  与屯堡的“军傩”或“武傩”不同,荔波翁昂布依族的傩舞带有更浓烈的原生态色彩,也更接近傩舞祭祀山林、攘病去灾的巫术本质。当地还有一种更让人过目难忘的民间舞蹈——矮人舞,它起源于村民田间的嬉戏,男人以画有五官的肚皮做脸,和脑后带着俏皮面具的女人追跑打闹,充满原真生活的幽默感。


  原经之水书


  水族是荔波所在的黔南州独有的一个民族,使用的文字——水书更因其神秘性而显得独一无二。水书的字符很像甲骨文,即使在水族当中也很少有人能够识别,所以得到“天书”之名。掌握水书的只有水族中的“鬼师”群体,他们是延续水族原始鬼神信仰的主要纽带。水书所记载的重要内容包括历算、卦相、占卜等,类似汉地的易经。


  原技之造纸


  在茂兰一座叫尧古的布依山村中,旅行者可以看到古老的手工造纸术。当地人将竹子碾碎捣烂,通过几十道原始工序做出粗糙古朴的草纸,然后拿到集市上换取微薄的生活费。幸存于这片山水间的原生态手工艺还包括水族剪纸、布依族的织布与扎染。


  原味之臭酸


  在荔波,“鱼腥草”已经不算什么古怪的口味了,臭酸的味道要刺激得多。其制作方法是这样的:将青菜煮烂后放在坛子中腌上20多天,期间不断将剩菜倒入坛中,加强发酵的效果,直至酸臭冲鼻。吃的时候在臭酸中加入大量辣椒制成浓汤,再烩入豆腐、五花肉、大肠、蔬菜。吃臭酸就像吃臭豆腐,爱吃的人会上瘾的,而且还经常拿来招待贵宾。由于制作工序复杂,想吃到这种古怪的菜肴还真不容易呢。


  原趣之漂流、探洞


  除了原生态的动植物与人文资源,荔波还蕴藏着丰富的户外运动与探险资源,那些难以计数的溶洞、山涧、峡谷、暗河,都是绝妙的户外探险场所。更棒的是,这些户外探险地几乎还无人涉足,充满了原始的野趣。


  樟江 29次冲浪与68级跌水


  皮划艇顺着跌水形成的“水滑梯”急速俯冲,马上要一头扎进水里的时候又猛然跃起,雪白的浪花扑面而来,水上探访荔波樟江的行程就这样刺激开场了。


  樟江的上游,当地的布依族给了它一个十分美丽的名字——水春河。从漂流起点处的水春布依寨开始,之后10余公里长的河道两岸再见不到任何人迹,急滩有29个,周遭尽是些长满原始林木的陡峭崖壁。每到清晨和黄昏的时候,成群的猕猴就会来到河边饮水嬉戏。充满野性之美的河道就像大山里的布依姑娘一样迷人。


  水色清澈,平滑如镜,清晰地倒映出两岸的村舍山林。一只红蜻蜓静静地落在船头,久久不肯离去。跟随着在碧波中游弋的鸭群,划过白岩布依村的码头,自此往下,这条河开始被称为“樟江”。


  其实这段河道也并非一年四季都如此清静。每逢端午,当地人就会在这里热闹聚会,除了赛龙舟,还会比赛划舢板。那是本地渔民使用的一种细细长长的小船,用竹竿撑划。划好舢板靠的不仅是力气,更多的是技巧。不过最有趣的还是“抓鸭子”,一只鸭子被抛到河面,然后众人一起跃入水中,最先抓住鸭子的人为胜。每逢此时,河面上的笑声、叫声就会响成一片,好不热闹。


  206省道沿着江水一路蜿蜒向南,任何时候向车窗外望去,都是一幅由青山、碧水、稻田、村舍、渔舟和水牛构成的田园图画。在中国所有的国道、省道当中,这段公路绝对可以入选“最美”之列了。


  樟江上最著名的景区——小七孔,206省道竟直接穿小七孔而过。公路旁边,清澈的河水在林木蔽日的山谷中潺潺流淌,厚厚的青苔显示着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


  穿过景区标志性的景点——位于响水河上的七孔古石桥,到河谷的另一边,沿着一条与公路并行的林间步道,向小七孔的深处走去。


  经过拉雅瀑布,来到小七孔最美的一段河道——68级瀑布。在不到2公里的河道上,竟然密布着68级跌水,几乎一步一泻。“哗哗”的流水声在山谷的回应下格外响亮,响水河也因此得名。景区的管理者修建了很多穿越河面的石礅,游人穿行于响水白滩之上,还不时将双脚浸入急流当中,回忆儿时戏水的乐趣。


  因为风光近似,当地人总爱将这里和九寨沟相比,但光从这亲水之乐来说,小七孔是要胜于九寨的。


  旅行跟帖:樟江风景区这是一个自东北向西南贯穿荔波全境的风光带,荔波县城也位于景区当中。上游的水春河是一条13公里长的野性峡谷,时而激浪翻飞,时而水平如镜,动静相宜,野趣十足。自县城往下,则是一幅田园风光的山水长卷,处处养眼。著名的小七孔景区依托于樟江的支流——响水河,纵深有10余公里,古桥、碧潭、瀑布、溶洞,以及如诗如画的水上森林,令这里成为堪与九寨沟相媲美的幽静之所。相邻的大七孔景区则风光壮美,其中高百米、跨江而过的天生石桥被誉为“东方凯旋门”。


  翁昂 圆锥山中的矮人舞


  翁昂“雯当姆,就是矮人舞。‘雯当姆’是布依话,‘雯’是人的意思,‘当’是矮的意思,‘姆’就是舞。一般秋收之后,翁昂那里的布依族就会跳雯当姆。”


  翁昂位于茂兰自然保护区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点,那里有着奇异的自然景观,那是由无数座圆锥形山峰组成的峰群景观,令人称奇的是,那些圆锥山的外形竟是那么规整。从一个固定的角度看去,就像是天然生成的金字塔——在数不清的“绿色金字塔”中穿行,这样的经历实在奇妙。山间布满了一块块的稻田,正值秋收时节,稻田泛着诱人的金黄色。如果再运用一下中国式的想象,那些圆锥山又成了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而那些稻田就是她们俏丽的格子裙摆。


  在一块收割完毕的田地中,一群“矮人”正在嬉笑打闹,他们的个头真的不高,因为都是一些七八岁的孩子。其中那些男孩子都光着上身,肚皮上用黑颜料画着夸张的眉、眼、鼻子和嘴巴,在大人们的帮助下装扮起来。女孩子们都在脑后戴上了用撮箕制成的面具;男孩子们的装扮就要复杂许多:将箩筐做成特大号的“帽子”扣住上半身,腰部捆上一根长长的、两端安装有假木手的木棍,然后在下半身“穿”上一件土布衣服,于是一个个以肚皮做脸,充满滑稽色彩的“矮人”就现身了。


  孩子们装扮完毕,几个老年人奏起了乐曲。除了锣鼓、二胡,他们还将树叶当做乐器,衔在嘴里吹奏,于是奏出的乐曲也充满了大山里的粗犷劲。在这样乐曲的陪伴下,孩子们的舞蹈也充满了未经雕琢的游戏感。除了出场时还有队形可言,剩下的舞蹈简直就是在追跑打闹,是快乐十足的田间嬉戏,而不是舞台上那些由专业演员演出的所谓“民间歌舞”。


跳矮人舞的小演员。据说如果换作大人,这种古怪的舞蹈会显得更加滑稽。


  跳舞用的道具其实都是田里的农具,女孩子的面具是撮米的撮箕,男孩子套在头上的是装米的笸箩。其实雯当姆在最初,就是人们在收完稻谷后的追跑打闹,就是男人逗女人开心,后来慢慢成了庆祝丰收的舞蹈。田地的周围,围观的大人们就像跳舞的孩子一样快乐,比比划划,说说笑笑,享受着秋忙之后难得的闲适。那些布依族妇女的衣着就像这里的山水一样质朴。


  旅行跟帖:翁昂的民间歌舞


  除了“矮人舞”,翁昂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傩舞。与屯堡的“军傩”不同,翁昂的傩舞有着更加浓烈的原生色彩。据王翔书记说,本地的傩舞主要是跳来祭祀神山和神树的(这个传统源于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再有就是在过年时“扫寨子”(清除寨子里的污秽邪气,除了跳傩舞,当地的“鬼师”还会应邀来到每户家中,吐火除邪),以及生儿育女后酬神还愿(有钱人家会跳上七天七夜)时跳。本地最大规模的一次跳傩发生在“非典”期间,为了清除“强大的邪气”,“鬼师”们在翁昂一带的村寨里轮流跳傩,有数星期之久。


  除了舞蹈,翁昂的布依大歌也很有特色。每逢结婚或过年,大家都会凑在一起唱大歌,两个人也能唱,几百人也能唱。而大歌唱得最“疯”的时候,则是在每年农历六月六的姊妹节,那时附近各个村寨的男女都会聚在山坡上对歌,很多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歌声相识、相爱的,仿佛是布依族的情人节。目前游客可在翁昂的江风布依文化村看到这些原生态的歌舞。


  瑶山 遛鸟的“印第安人”


  住在荔波南部大山里的瑶族人,以前交通困难,他们也很少出来,在60年代还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那些寨子就像印第安人的原始部落,根本看不到什么日用品,可他们都很快乐,每天都很高兴。女人地位很高,可以自由谈恋爱,选择自己喜欢的男人。结婚之后,男人就不再剪头发,而是把头发盘起来用白头巾包住,这表示他不能再做非分之事。所以他们的夫妻关系都很好,从来见不到吵架的,也从来没有离婚的。


  现在在县城的大街上也经常可以看到这些“东方印第安人”的身影,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男人穿着的白色“七分裤”,于是当地人都称他们为“白裤瑶”。瑶山的拉片村便是“白裤瑶”的一处聚居地。


  拉片村位于通往捞村的县道旁。纱巾般的云雾从苍翠的山头飘过,村子不大,由20多幢竹木结构的吊脚楼组成,底层堆放着柴草杂物,或饲养着家畜,人们住在二楼。整个村子很安静,在黔南终年雨水的冲刷下,散发着潮湿的气息。


  “白裤瑶”人喜欢遛鸟。男人们都喜欢养鸟,没事就凑在一起斗鸟,就像打麻将一样,上瘾的。做“白裤瑶”的男人真的是很幸福,除了斗鸟就是喝酒。他们赶墟的时候都是女人买东西,男人只管喝酒,喝醉了就睡在路边,女人会一直陪到男的醒过来,不会有半句抱怨。


  村民都是传统的装扮:除去蓝衫白裤,很多男子还打着漂亮的裹腿,而女人们则身着浅色的百褶短裙和深色的“两片装”——这种不着内衣、又露又透的穿衣方式非常适合此地炎热的气候,也能够时刻显露出原始的女性魅力。


  旅行跟帖:“白裤瑶”的现代生活


  “白裤瑶”主要分布于广西南丹县与贵州荔波县,人口仅3万左右,一直以狩猎为生,保持有持枪的传统。解放后改为务农为主,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到现代社会,猎枪也变为迎接贵宾或丧葬祭祀活动中的礼器。但“白裤瑶”至今仍明显保留着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生活痕迹,女性“衣不遮乳”的装扮显示了他们对母性的原始崇拜。


  “白裤瑶”的原始生活形态还体现在对死亡的态度上。按照拉片村书记的说法,他们“一年只过两个节”,一是春节(这是随汉族过的),二是农历七月中的“鬼节”。“白裤瑶”认为自己的祖先住在很远的地方,他们是后来迁徙至此的,虽然生不能回祖先乐土,但死后一定要赶回祖地。于是他们特别重视亲人的亡故,甚至每一次葬礼都搞得像过节一样隆重。


  亡者的亲属会请来“鬼师”做法,昼夜敲响铜鼓,跳起猴子般的舞蹈,而最重要的仪式则是砍牛。牛是重要的活祭,它将和亡者生前所使用过的物品,以及各种食物一起被带到阴间。陪葬的牛会被拴在一个木桩上,在吃完最后一口草料后被活着砍杀。砍牛者必须在三刀内砍倒这头牛,否则会被视为无能。


  大山中的水样民族


  中国的地形从西到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梯,位于黔南州的荔波正好位于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处。这是一条奇异的文化沉积带,由于它的边缘地域性,这里的历史节拍显得比外围地区舒缓许多。当许多历史文化痕迹在东边的大平原和西边的大盆地上被冲刷得一干二净时,却幸运地得以在这条地理夹缝中存留。在茂兰壮观的喀斯特峰丛背后,一座座仿佛落入伊甸园的水族村寨尤其引人关注。


  水族居住的房屋是一种用杉木、松木建造的干栏式建筑。“干”是水语“楼”的谐音,“栏”是水语“家”的谐音,合起来就是楼房的意思。水族的这种“干栏”一般有上下两层,下层豢养牲畜,上层住人。修建这种房屋要先用石块安好基脚,用粗大的松、杉原木为柱,再用枋条穿拉起来,构成一个离地六七尺高的底架。然后在底架上修建上层房架,并用木板装修起来,最后盖上瓦片或杉树皮,这样一座楼房就基本上建好了。


  这些“干栏”结成的水族村寨,分布在低丘谷地上或山间平坝边缘,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村寨四周多修竹、古树、花果,浓荫掩映,洁净安谧,偶尔还会飞出一阵阵悠扬的芦笙旋律,或是一首关于水书的绝唱。水书即水族的文字,其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水书又称 “反书”,这是指其结构,有的字虽是仿汉字,但基本上是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写。至于其写法为何与汉字相反,至今仍无令人信服的解释。


  在水族聚居地区,能看懂、读通和使用水书的人很少,他们全部为男性,被称做鬼师。他们在民间的地位很高,被人们所崇拜。水书就是鬼师群体所掌握的极为珍贵的宝物,靠一代又一代的鬼师通过口传、手抄流传几千年至今,所以水书又被称为“鬼书”。在水族巫文化的鬼神崇拜现象中,水书是一部教科书,鬼师则是教师。两者的结合,成为了维系水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纽带。


  鬼师从使用功能方面把水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白书”,主要用于丧葬、祭祀、生产、出行、造房、经商、嫁娶和占卜等方面;另一类是“黑书”,又称“水书秘笈”,能掌握此书的人少之又少。黑书就要用于“放鬼”和“退鬼”。


  据说鬼师只要知道某人的生辰八字,或取其一根毛发或一片衣物,便可“放鬼”于其身。当某人被鬼附身,就必须去求另一鬼师帮他脱身,称为“退鬼”。然后这件事就演化成鬼师间的斗法和较量,法术不高的鬼师最终会被鬼加害而亡。这些有关鬼神崇拜的传说,听起来就像魔幻故事一样引人入胜。


  关于水书的传奇还不止于此。2007年5月,黔南州水书先生对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器上的24个符号进行辨认、识读,竟然破译出一半以上的符号含义。接着人们又发现,在已征集到的2000多册水书中,竟找到了10多个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字符。于是专家推测,水书很可能是夏文化遗存的一脉,并将有助于解开困扰考古界40多年的二里头“夏都之谜”。大山中的水族就像是一面历史的镜子,通过与水族文化和生活形态的对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破解那些历史的谜团,还能令我们寻回已经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生活的片断。比如端午节,这个对于水族同样重要的节日,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因屈原而来,但根据闻一多先生的研究,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祀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至于将粽子投入水中,本意是给蛟龙享受的。总之,端午是个龙的节日,它的渊源在屈原以前不知多远呢。可见端午节并非汉族的专利,而龙应该也是众多古代民族共有的图腾。


  更隆重的水族节日出现在每年水历的十二月至次年的二月上旬,即农历的八月至十月上旬,那时水族的村寨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一年当中最为热闹的节日当中——端节,即水族人的春节。从头至尾时间长达49天,堪称世界上延时最长的节日。在端节的种种活动中,数赛马最为热闹,端坡(固定的赛马场)两旁人山人海的场景不禁让人想起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那达慕。


  从水书先生破译夏朝文字,到“貌似神离”的水族端午节,再到山林中的赛马盛会,水族生活中的这些精彩片断总让我们感觉既新奇又熟悉,就好比置身于茂兰的峰丛当中,虽然峰回路转,但身旁的景象却总是似曾相识。


  荔波喀斯特:地球的标本


  早在1989年,国际著名喀斯特学家福特和威廉姆斯就曾对中国南方喀斯特进行考察,并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请任何一位地貌学家来提名世界上卓越景观的清单,中国南方著名的塔状喀斯特和锥状喀斯特毫无疑问将独树一帜,应当作为世界遗产清单的首选。


  2006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以“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总名称向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申报,包括贵州荔波、云南石林和重庆武隆3个喀斯特遗产地,于2007年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审议通过。


  喀斯特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貌形态之一,面积达51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从大陆到海岛都有广泛分布。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于南方的贵州、广西、四川、重庆、西藏、湖南、湖北以及北方的山西、河北和山东等省,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的连片喀斯特区域。这些区域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前大多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植被,但在近几百年遭受到严重破坏,至今几乎已摧毁殆尽。


  然而,地处贵州南部的荔波喀斯特却是例外。这里拥有大面积的原生性喀斯特森林,森林覆盖率达63%,“下有峰林,上有森林”的集中连片原生性喀斯特地貌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荔波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大地构造上属于黔南古陷褶断束。古生代期间,荔波是一片海洋,之后由于地壳上升,荔波在三叠纪后期逐渐脱离海水侵蚀而成为内陆。第4纪以来,地壳持续上升,形成了现今强烈溶蚀的喀斯特峰丛景观,包括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坡立谷)、峰丛峡谷、峰林洼地(坡立谷)与峰丛槽谷(盆地)。完美展示了峰丛景观与峰林景观的相互演化与递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从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的口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评价:荔波遗产地是世界上同类喀斯特的模式地,满足世界遗产的第Ⅶ和Ⅷ条评价标准,即具有超乎寻常的自然现象或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价值;是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包括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


  荔波喀斯特景观以小七孔、大七孔、水春河、茂兰为代表。其中小七孔以峰丛洼地、地表明流与地下暗河及喀斯特森林为主,融山、水、林、洞、湖、瀑为一体;大七孔以喀斯特深切峡谷、天生桥、地下伏流、地下湖及原始森林为主,险峻雄伟;水春河峡谷以喀斯特深切峡谷、地表河流、峡谷石灰华、喀斯特森林为主;茂兰以原生性喀斯特森林为主。


  除去丰富的自然景观,荔波还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列入IUCN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就有121种。受到严重威胁的植物有83种,特有植物41种,保护动物45种,地方特有动物48种(尤其是洞穴动物)。由于山深林密,新种的动植物还在不断地被发现之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丰富性还延伸到了本地人类生活的状况上面。在荔波喀斯特区域的16.9万人口中,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了92%。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洼地里的农田、山寨里的木楼,到劳作用的农具、治病用的草药……无一不是来自于森林,他们中的很多人至今还相信有山神、树神、水神,相信是森林和神灵一直庇护着他们。由于这片区域的封闭性,传统的民居建筑、纺织文化、农耕文化、服饰文化、古法造纸、婚俗丧葬以及节日文化等保存得比较完好,原始本真的生活习俗构成了荔波“天人合一”的人文现象。


  荔波:黔南州名气最大、开发最到位、旅游设施最完善的旅行目的地。


  交通:


  1.荔波不通铁路,却拥有黔南州惟一一个机场,距县城12公里,已于2007年11月正式通航。首先开通的是往返贵阳、深圳的2条直达航线,为旅行者带来很大便利。


  2.长途汽车站位于市区东北的樟江东路,班车往返于贵阳(每天6班)、都匀、独山、三都之间。前往荔波境内景点的交通情况如下:距小七孔28公里,有专线车往返,途经大七孔,15分钟一班;距离茂兰26公里,每天2班;距离洞塘(板寨)31公里,每天8班;距离翁昂29公里,每天5班。


  住宿:不大的县城中竟有近百家的宾馆、饭店和招待所,住宿非常方便。  饮食:当地的特色菜肴包括臭酸、酸肉(五花肉切片,加小米、花椒、姜、盐等入坛腌成)、炒水蕨菜(生于河边的一种蕨类)、瑶山鸡(吃法类似白斩鸡)等。早上一定要去大榕树对面吃碗老彭豆花面,这是本地名小吃,辣拌面配素豆花,百吃不厌。晚上还可以去樟江园广场旁的小吃一条街逛逛。


  景点门票:


  1.小七孔门票为70元,景点纵深10公里左右,其间还有很多观光岔路,主要景点包括小七孔古桥、拉雅瀑布、68级瀑布、水上森林、野猪林、飞云洞、天钟洞、鸳鸯湖、卧龙潭等,如果想全部转到大概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在游客较多的时候,景区内会开通免费的环保电瓶车,往返于各个景点之间。


  2.大七孔的门票为30元,也非常幽深,主要景点包括恐怖峡、天生桥、妖风洞、地莪森林、地莪宫、二层河等,同样需要慢慢玩来的。


  3.水春河漂流的价格为170元(一般冬天水浅时不漂,夏天水太大也会部分停漂),总漂程为13公里,其中前9公里乘坐皮划艇顺流而下,后面的静水区乘坐机动船,总耗时3小时左右。想参加漂流的游客只需前往县城北边(樟江东路)的漂流接待处,付款后乘坐景区专车前往漂流起点。


  4.茂兰自然保护区的入口设在尧古,门票30元。保护区面积很大,洞塘、板寨、翁昂等主要景点没有旅游专线车抵达,只能包车往返。


  5.瑶麓和瑶山(拉片村、董蒙村)是本地瑶族的主要聚居地,前往参观不需要门票。他们平日会针对旅游团队举行一些收费的歌舞表演(80~100元/人),如果想看到原生态的祭祀、歌舞等活动只能靠运气,比如正逢春节、鬼节(7月中旬)或丧葬。


  冬季旅行指点:荔波冬季温度较为温和,气温很少会降到零摄氏度以下(但仍会让游人感到有些不舒适),自然风光几乎和夏天没有什么两样,而且水色还会更加清澈透蓝。如果幸运地遇到下雪,白雪覆绿的景色非常怡人。春节前后,洞塘的2万多亩野梅花竞相怒放,遍山粉红的绚烂景色非常壮观。


  冬季还是探访本地少数民族风情的好时候。在翁昂的布依族村落,可以在大年三十看到鬼师“扫村子”的古老仪式,在大年初二、初三看到山野中的布依大歌,在大年十五看到热闹的花灯戏和舞龙、舞狮。如果春节去拜访瑶山的“白裤瑶”,则可以看到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打陀螺活动,非常难得。(荔波县新闻中心)


                              

图4:小七孔68级跌水瀑布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