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的一位朋友游历了新疆离开前对我说:“这次我体验到了新疆的草原文化、湖泊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口岸文化和石油文化,但最遗憾的是我没来得及去石河子,不能亲身感受新疆的军垦文化”。朋友的话让我惭愧,我们这些新疆人忽略了身边最珍贵的景色和文化,舍近求远地追寻那些概念中的旅游。朋友走后我先后三次走近石河子,感受这个年轻的令人感动的城市。
在石河子参观或旅游,我被感动着,这是我旅游经历中不同寻常的行走。以往的旅行中我会被某个景色所吸引,赞美它、甚至爱上它,但还没有哪次旅游、哪个风景让我感动,这一次,我被感动着,被这个戈壁明珠、沙漠绿洲、被这里厚重崇高的军垦文化感动着,使我的旅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感动于创业者的伟大
来到石河子,满眼都是绿。站在石河子宾馆八层楼的房间中,俯看石河子,所有的建筑都掩映在绿色之中,恍然来到南方哪座城市。2004年,石河子市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占有公共绿地7.6平方米,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中国首届人居环境奖”、“国家级园林城市”等荣誉。 和威海、珠海、大连并列被评为中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同行的司机小孙说,过去到石河子来招飞行员时,体检透视时他们的肺部干干净净。小孙羡慕地说,石河子人都生活在天然氧吧中。绿树掩映下的巨大新广场和有王震将军铜像、军垦第一犁等雕塑的休馨广场让这个城市显得很有文化韵味。沉浸于石河子的美中,怎会想起当年这块不毛之地的荒凉。
50多年前,这里一片荒滩,沼泽密布,杂草丛生,一条光赤赤的卵石沟,似一条流淌着石头的河横卧东西,因此才有了“石河子”的名字。在军垦博物馆的历史照片中我们看到50年前石河子不是现在满眼的绿而是满眼的荆棘和沙窝。
1950年7月28日,进疆不久的王震将军带着部队策马来到这里。面对着丛生的荆棘和满眼的沙窝,马鞭一指铿锵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开始,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从此,数以万计的军垦战士将战马变成耕马,吃窝窝头,睡地窝子,在人烟罕至的戈壁荒滩,建起了这座新城。
我们被感动了,感动于创业者的伟大,硬是把一个没有一棵树的石头河变成了今天的沙漠绿洲。这一次我也真正读懂了著名诗人艾青写给石河子的那首诗。“ 我到过很多地方/ 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她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 不是瀚海蜃楼/ 不是蓬莱仙境/ 她的一草一木/ 都是血汗凝成”。
我真希望能找到当年王震将军挥鞭一指的地方,站在那里感受将军当年发出指令时的豪迈和无畏,感受那一种撼天动地的英雄气概。
感动于军垦战士对共和国的忠诚
在军垦第一连66岁的第三任连长胡连长带领我们参观地窝子、看劳动生产工具、军垦涝坝、旧军大衣、马套车等,连里的每一件事情他都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关于一棵白杨树的故事,桥的故事,涝坝的故事,走错地窝子的故事,每一段故事他都讲得声情并茂,是什么精神支撑着已经66岁的他身着戎装不厌其烦地接待着一批批游客,积极向游人宣扬军垦文化,我想是他心中对石河子、对第一连深深的眷恋。
参观军垦博物馆的时候,我们被一次次感动着,每个人几乎都是噙着眼泪听完讲解的。当讲到当年一个团的战士接受任务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和田,在那里屯垦戍边一呆就是几十年。2003年,党和政府询问他们中间健在的老兵团战士有什么要求时,这些纯朴的老战士们只提了一个要求,“50年前从我们来到这里就再没有离开过,我们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到乌鲁木齐去看看。”讲到这里,讲解员哭了,我们哭了。多么纯朴而伟大的军垦战士,他们把青春、血汗乃至生命献给了这片土地,却从不向这片土地索要什么。在风沙中,在孤寂中、甚至在被忽视和遗忘中,他们坚守着,对这片土地不弃不离,我想那是因为他们从未忘记军人的本色和责任,凭着对共和国的赤胆忠诚,我被这样的军垦精神所感动着。
如果说老一代军垦战士心怀忠诚和眷恋,那么他们的后代,新的兵团人则深深爱着自己的家乡,从讲解员小丁饱含深情朗诵《年轻的城》中我分明感受到了这种感情。
感动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无论是在军垦第一连还是在博物馆,从一个个细微之处我们体会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军垦战士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情怀。在军垦第一连保存的地窝子里我们看到了当年兵团战士用土做成的沙发。博物馆有两张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张是战士们用铁板烙大饼的照片,一张是在杂草上战士们铺上简单的东西准备睡觉的照片,两张照片中战士们的笑容令人难以忘记。
在博物馆我们还看到当年一件女战士棉衣,简单的军棉衣上有女战士自己动手织出来的彩色毛线领,艰苦年代没有泯灭一颗颗爱美之心,峥嵘岁月没有消磨一份份浪漫情怀,这是生活在物质异常丰富的这个时代的我们永远不能比及的珍贵。
这就是石河子,一个让人感动的城市。(作者 王小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