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东传的历史中寻觅,“梵天净土”的梵净山,之所以能尊为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等身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占有在佛教史上独特的重要的地位,是有翔实典籍所佐证的。梵净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唐代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明、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每逢清空朗月之夜,人影皆映于老金顶崖壁之上,如镜一般,遂称“石镜”或“月镜”。相传八月十五日子时,佛界万国九州之影会悉现于石镜中,故称“月镜山”(陈鼎《黔游记》,康熙十年,1672年)。又因新金顶超然卓立,故又称“卓山”。(康熙年)《贵州通志》云:“梵净山一名月镜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迹……黔中胜概,无逾于此;访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梵净”乃“佛教净界”。梵净山的一切,皆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其实,梵净山弥勒道场有神奇的自然景观相印证。在新、老金顶附近,史上记载历代善男信女们,常常可以看见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认为“佛光”和“幻影”就是“弥勒显像”,莫不虔诚跪拜。此外,从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远看,梵净山还会呈现出三座弥勒像并列的景象。老金顶是弥勒坐像,新金顶是金猴朝拜弥勒像,三大主峰相连则构成长达万米之巨的弥勒卧像。黔地已故著名作家张克先生在梵净山采风时,从百余里外的印江县弥陀寺遥望梵净山,同样也发现金顶是一尊巨大的弥勒像。世间因缘万千,焚净山,终被尊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大自然的造化加上佛教文化的演绎,为我亲眼目睹雨雾迷蒙中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令人敬仰肃穆而神奇绚丽的迷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