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以“创造性弘扬与传承·创新性转化与发展”为主题的2023中国(楚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楚雄举行。期间,参会嘉宾走访调研当地非遗及文旅产业,深入了解了楚雄大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地区,楚雄以非遗为重要抓手发力专业文创,走出了一条颇有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
得天独厚 文创资源丰富
楚雄地处滇中腹地,历史悠久,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4张名片。楚雄特色民族文化浩如烟海,各族人民创造和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音乐歌舞、传统饮食、服装刺绣等享誉中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姆》《梅葛》等彝族长篇叙事史诗至今传唱;千年彝绣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堪称全球最古老乡村T台秀的彝族赛装节已有1300多年历史;制作技艺独特的元谋凉鸡、姚安套肠、罗次烤乳猪、黑井盐焖鸡、井松毛豆腐等美食令人垂涎;七月火把节、左脚舞、彝族插花节等传统习俗一年四季传递着彝族人热情奔放的天性……随着保护传承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非遗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领域。
近年来,楚雄围绕非遗推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如制定出台《楚雄州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楚雄州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保护条例》《楚雄州彝族服饰文化条例》等政策法规,挂牌成立“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彝族梅葛、查姆等82个传习所,开展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彝族刺绣技艺培训和技艺比拼等,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法律课堂。
这些措施卓有成效。截至目前,楚雄州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58项,包括国家级项目14项、省级项目82项、州级项目282项、县级项目480项。
善用活用 非遗焕发新生
非遗的生命力有赖于保护传承,更有赖于创造性的转化,通过恰当的形式和渠道使其走向大众并被大众所接受、喜欢,从而获得持久不衰的活力。近年来,楚雄致力于推动非遗产业化创新发展,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化利用,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开拓出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彝族刺绣是彝族地区传承至今的一项古老技艺,有着长达1700多年的历史,是彝族人最闪耀的文化瑰宝之一。近年来,楚雄在这一传统技艺中注入现代创意,全力推动彝绣焕发新生。
楚雄成立彝绣产业工作专班,出台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37条措施和加快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6项政策,形成“1+1+N”政策体系。通过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等扶持引导措施,当地摸索出一条具有楚雄特色的“公司+合作社+绣娘+订单产业化”发展道路,先后打造了“彝家公社”“咪依噜”“纳苏”等品牌,彝绣产业发展迅猛。
对于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楚雄的创造性保护同样不遗余力。2006年,“楚雄彝族火把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彝族火把节目前已成为楚雄最靓丽的文化品牌。除了每年举办火把节庆祝活动,楚雄市即将建成“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打造又一个传播非遗知识的重要基地。
事实上,不仅是彝族火把节,众多民俗节庆活动都已纳入楚雄大力保护、创新发展的范围。楚雄将节庆、民俗等元素融入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设计,促进旅游模式从观赏民族文化向体验民族文化转变,同时加快打造配套旅游设施,引领民族文化旅游新风向,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如今,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彝族火把节等楚雄特色节庆已是扬名省内外的旅游名片。
2023中国(楚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亦是楚雄深化利用非遗资源、高质量推进文旅融合的举措。论坛汇聚各方智慧力量,场内深入探讨如何持续弘扬与传承非遗优秀传统文化,场外则组织参会嘉宾参加太阳历文化园祭火大典,参观楚雄州彝绣馆、彝人古镇茶花溪彝绣动态展暨彝绣沉浸式体验街区、州博物馆,以展示楚雄文化魅力,接续谱写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社会参与、多方配合的非遗创新与发展新篇章。
成效凸显 乡村振兴加速
许多非遗项目都源自乡村,产生于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楚雄发力专业文创,非遗资源取之于“农”,最终也用之于“农”,聚力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典型,将非遗培育成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形成了非遗价值链的完美闭环。
楚雄充分利用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为传承保护非遗提供展示平台,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永仁县直苴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的彝族赛装节除了吸引十里八乡的彝族群众对歌跳舞、赛装赛美,近年来随着线上线下宣传力度加大,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人们惊叹于彝族村民自己缝制的彝绣盛装,同时流连于乡村的青山绿水之间,以消费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在大姚县昙华乡,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彝族插花节盛会也迎来了创新发展。今年2月10日至3月10日,遇见楚雄·大姚2023彝绣文化节暨昙华彝族插花节在昙华乡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彝绣产品展示、农特产品展销及彝绣纹样拓印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凸显大姚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二月初八这一天,4.5万人欢聚昙华乡,共度彝族插花节,而全乡常住人口仅有7500人,节会活动的聚集效应非常明显。
彝绣产业化的巨大成功更是楚雄创新性发展非遗的典范之作。近年来,楚雄多措并举推动彝绣“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探索出了“非遗文化+市场产品+旅游体验+就业致富”的发展新模式。目前,全州已有5.7万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楚雄绣娘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师携手打造的彝绣作品多次走上北京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舞台。
短短十年间,楚雄彝绣的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0.2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45亿元。彝绣已经成为楚雄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对吸纳就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贡献持续显现。
楚雄文旅融合发展方兴未艾,非遗资源正为农村带来广阔发展空间,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也成为文化产业走出去的靓丽名片。“十四五”期间,楚雄将进一步挖掘自身丰富资源,多措并举打造文旅深度融合胜地,非遗资源也将更好地发挥价值,成为广袤乡村名副其实的“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