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长江多样性水生生物科普展在昆明融创海世界启幕。公众可在昆明融创海世界通过鲟鱼参观及科普走廊,认识和了解中华鲟、长江鲟等长江水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本次科普展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中华鲟保护联盟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长江江豚科教中心协办,昆明融创海世界承办,并获得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指导。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张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蔡勇、中科院长江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中华鲟保护联盟王利民、昆明融创海世界馆长宋天琦等出席了启幕仪式。
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长江鲟是珍贵的“长江宝贝”,恰逢COP15会期,中华鲟,长江鲟一齐现身昆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助力COP15大会的召开,拉近公众的参会距离,通过参观科普展树立和强化公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借助COP15大会的召开,进一步扩大社会对中华鲟的关注和保护。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表示:“中华鲟在长江生、大海长,其生存史超过大熊猫。但是由于水生的生活环境,具有隐蔽性且分布较广,对中华鲟的保护难度远超大熊猫。”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COP15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水覆盖,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容忽视。
昆明融创海世界馆长宋天琦表示:“长江多样性水生生物科普展是公众了解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及长江保护成果的重要途径,昆明融创海世界作为昆明市科普教育基地、昆明市西山区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是滇池保护的践行者,同时让更多人参与长江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昆明融创海世界是全国范围内少数持证可饲养中华鲟、长江鲟的海洋馆之一。日前,120余尾中华鲟及20尾长江鲟已抵达昆明融创海世界,将长期养护于此。鱼群中最长的中华鲟达2.5m,最长的长江鲟达1.1m,均为人工繁殖亲代鱼。中华鲟个体较大,最大者雄鲟体长可达2.5m以上、体重超过150㎏,雌鲟体长可达4米、体重达到680㎏。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由于种种原因,现已濒于灭绝,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2013年和2014年,中国科学家在连续两年的野外监测活动中,都未能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
长江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历史上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干流及支流,近年来野生资源量下降明显,各支流中已较难发现。在实施增殖放流后,长江干流中的资源量有所增加。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建设的水产科学重点研究机构之一,其下的荆州太湖基地主要开展中华鲟苗种培育、成鱼养殖、亲鱼(后备亲鱼)培育和增殖放流等科研工作。同时也是长江中游江段野生中华鲟救护中心,负责抢救沿江误捕的中华鲟以及其它珍稀特有鱼类。
建立全人工繁殖种群是开展中华鲟物种保护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是指野生个体通过人工繁殖获得幼苗(子一代),再经过15年以上的工人培育至性成熟,之后实现养殖个体的人工繁殖,获得人工繁殖苗种(子二代)。对性成熟晚(一般需要15年)的中华鲟来说,全人工繁殖极其不易。
长江所荆州太湖基地于2012年取得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获开口幼苗3.8万尾。2016年,突破了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并连续取得成功。截止目前,获中华鲟子二代苗种30余万尾。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育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华鲟全人工保育的成功,为中华鲟规模化增殖放流和资源养护奠定了基础。
2016年4月16日,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科研人员挑选了3尾雄鱼和2尾雌鱼,经过催产、采精、采卵、人工授精、受精卵脱粘、孵化等过程,共获得受精卵约6.4万粒,成功孵化出子二代长江鲟仔鱼3万余尾,这是继2013年以来长江鲟全人工繁殖后,连续第四年获得成功。该成果标志着长江所长江鲟全人工繁殖技术已成熟。
昆明融创海世界将通过科普走廊展示、现场讲解、中华鲟及长江鲟参观等方式开展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保护和拯救中华鲟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同时,昆明融创海世界正计划向昆明农业、渔业主管部门申请建立“野生动物救助基地”,为野生动物救助尽到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COP15大会召开期间,昆明融创海世界是与会嘉宾、专家及广大群众了解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成果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