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明太祖朱元璋盛赞不已的“江南第一家”——浦江郑宅古镇

http://www.cnair.com 2017-06-29 11:40:11 来源:航空旅游网

  中国航空旅游网讯www.cnair.com    陈鲁宁 文/图

  导语:郑宅,地处山坳间,是浙东浦江县一处隐隐于大世间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的古镇。自建镇以来,历经宋元清三朝,达三百六十多年时光之弥久。族谱记载繁衍有十五世子孙,同居共食的族人,最旺盛时,竟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的盛景……

 
古镇水塘
 
老宅深深
 
龙德古塔
 
浦江小城的清早
 

  浦江小城是个不缺真实故事的地方。小城最高处的龙峰山就有一座宋代留下的龙德寺塔(宋塔)。一大清早,旅人在细雨蒙蒙中,登上龙峰山,向北面远远眺望,玄麗山从山涧放出一条白色莽莽的白麟溪,一路七拐八弯,把一夜间攒下的雨雾播洒向郑宅古镇。视野里的古镇,仟佰人家,白墙乌瓦,尽悉掩映在朦朦胧胧的袅袅炊烟里,正是春时江南多烟雨,勾勒出一幅画,一种意境,撩拨起旅人一行,要走近它,仔细瞧瞧这个久负盛名的“江南第一大宅”…..

  相传北宋初期,有一个叫郑淮的人和他的两位兄弟,为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浦江,沿着白麟溪,创建起自己的家园。 “浦阳三郑”之一郑淮的孙子,叫郑绮,他就是十五世家人同居的倡导者和开创人,人称“大家同居第一世祖”。

  我们朋友的父亲曾在世纪交替的年代里,在郑宅当过镇长,她自然就如数家珍,告诉我们当年郑宅千余人过着大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统一安排。吃饭时男女老少分开,负责膳食的人会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烧制不同菜肴。回溯中华历史,十五世族人,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多年,鼎盛间,竟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盛况空间,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今,当人们走进郑宅古镇,首先就会被重新整饰过的牌坊群建筑所吸引,穿越一路由牌坊组成的阵列,宛若行走在古老的岁月长河中,每一座牌坊都在默然中,传述着它自身的故事。

  第一坊,就叫“江南第一家”。当时,郑氏义门的孝义闻名天下,为了表彰郑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8年(公元1385年)亲赐“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

  往里走,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宅原是个小村,原本叫仁义里,后来因为家族传播四方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许多感人的孝义事迹也常被乡民传颂,又经常被朝廷表彰,遂改成了孝义门,后来连村名也叫作孝义门了。

  “三朝旌表”是第三座牌坊名号。因为郑氏义门,从南宋始,正因为由如此严格的家族管理,郑氏一门自南宋而下,不论世上风云如何变幻,是战火乱世还是太平盛世,他们总是始终如一,一大家族的日子过得井井有序,有条不紊。不论谁当权,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规则,治理好家族事务,处理好跟邻里关系。儒家倡导的忠节义孝,一直是族人间尊崇的行为规范。所以在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

  第四座牌坊称:有序。自古有言:“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外人来此,可以想象,郑氏义门数百年同居共食,没有秩序,肯定要乱。为此,郑氏先人,早早就做好顶层设计,在祠堂里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序堂,制定了家规,天天用相关内容来教育子孙。所以使得郑氏义门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家庭秩序,也正是这些严格的秩序,引领了郑氏义门,走出了一代又一代辉煌。

 
牌坊
 
牌坊群全景
 

  古镇的街道,随着流逝的历史,原有的石板替换了不少,但那些磨得锃亮的老石板,依然显露出弥久扣人的一派古风。一条弯弯曲曲的白麟溪,横跨着数十座石桥,溪水清流荡漾,溪下居民们仍用溪水淘米洗菜,两岸翠柳飘然,景色绚丽宜人。跨过第一道桥,就可见一碑亭,座落在溪水南岸,称为九世同居碑亭,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上面刻有元代翰林学士承旨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个大字,示以千戒后世。

  昌三公祠也称眉寿堂,位于白麟溪下游,这里是郑氏家族举办婚礼的地方。现在,仍有郑氏子孙在这里成亲。据说,昌三公祠,曾为明朝建文皇帝的提供了避灾之处,四周建筑上的壁画,每时每刻都在无声而又生动地诉说着历史典故。左边有一口大钟——会善钟,对面则竖放着高大的一面牛皮鼓——听训鼓。 每早敲钟擂鼓二十四响。只要听见钟声,全族人员都得起床。接着敲四下,同时梳洗。再敲八下听训鼓,男女分成两队,来听族长每天的晨训……

  从外面喧杂的街市进入祠堂,跳入眼帘的是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和太史公的宋濂,亲手为郑氏一门种下九株古柏,至今仍枝干遒劲,茂盛生长在在郑氏宗祠的入口处。当年,宋濂来此后,收集了郑氏家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乡村大家家规典范,共计168条,仔细斟酌、整理后带回都城南京,遂后,经朱元璋赞同,作为修订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

  宗祠入口上方,明太祖朱元璋亲赐一块“江南第一家”的巨大匾额,赫然触目,用以表彰郑氏族人参与明明王朝各项政策制定所做的贡献。其实,朱元璋当年出于治国需要,知悉郑氏族人在宋、元、明三朝里,数百年间家族人员173人为官,都受到朝廷的旌表,无一人贪渎,清廉家风扬名于世之后,通过借鉴郑氏家族治家的范例,以便制定出适合王朝的规范,更有效地控制动乱不堪的政局。

  朱元璋为此,还专门为郑家人亲笔写下了“孝义家”三个大字。郑宅门前两旁,还有历代名人留下的“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十个大字。至今,占地约六千六百平方米的郑宅里,宗祠大殿全为巨大楠木榫卯,结构宏敞,风格古朴。更让人惊奇的是,祠内鸟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蝇无迹,冬暖夏凉。偌大的宗祠周边,列入国家重要文物保存完好的古遗址和建筑,还有孝感泉、九世同居、东明书院、玄麓八景、宋濂故址、崇义桥、老佛社、圣谕楼、昌七公祠、垂裕堂、尚书第、白麟溪古桥九闸、建文井、正德井、元鹿山房等元明清古迹50余处,元代郑氏义门祠堂碑、白麟溪碑和郑德璋墓标,明代文侯赐祭之碑、翰林学士宋文宪公碑以及《旌义编》、《郑氏家规》、《郑氏家仪》等文物弥足珍贵,内容丰富,蔚成群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一座古镇,有了这些丰厚的历史积淀,悠久文化熏陶,不仅让郑氏家族一脉延续辉煌,更多得则是把中华古文化的历史基因传衍播撒开去,花落枝散,精神永驻!

 
白鳞溪畔
 
壁画
 
参天古树
 
窗楹绿色
 
祠堂
 
祠堂内家训
 
祠堂入口
 
祠堂正屋
 
古柏
 
明太祖的匾额
 
楠木大厅
 

  旅行贴士:

  交通:到达浦江后,去县城西站乘大巴,约10多公里的路程即达“江南第一宅”。

  浦江传统小菜

  1. 青菜豆腐皮---能代表浦江的一个菜。豆腐皮是浦江特产,营养好。浦江女人坐月子要送豆腐皮、吃豆腐皮。多数吃法中以炒青菜为最好吃。

  2、菜干蒸肉--这个菜伴随很多浦江人一起长大的。菜干是九头芥腌菜晒成干。早前生活艰苦蒸菜干是没有肉的,现在已经有很多吃法要以蒸肉为最好吃。

  3. 焐肉--传统的焐肉是拜年、喜事喝酒中的大菜。用三条肉切成四方见块,焐烂成红色为好。以前生活艰苦有人家为了客人少吃,特意不焐烂,这当然是少数的。现在生活好了,已经改为碲胖、红烧肉等。但传统焐肉留给人们的回味是无穷的。

  4. 茄菜--茄菜就是.茄子。其做法有许多。浦江一般是.茄菜糊、.茄菜稞、炒.茄菜。茄菜糊取整个.茄菜去蒂、从中剖开、蒸熟。放入碗中用锅铲柄捣散加盐、

  茄菜糊取整个.茄菜去蒂、从中剖开、蒸熟。放入碗中用锅铲柄捣散加盐、蒜头、油、味鲜美。

  特色美食

  1、两面黄麦饼--在元宵夜每家每户必备。浦江两面黄麦饼绵软柔嫩,薄薄一层麦面包进菜馅,再配上调味佐料。用平镬油煎。看上去薄而不损,微黄不焦,香气扑鼻,吃起来韧而不硬。

  2、擂头稞-- 中秋节日的主食。以蒸熟的糯米粉的团外滚砂糖、芝麻而成。香甜可口。

  3、择子豆腐--择子是一种落叶灌木的果实,把择子果肉加工成淀粉,加水溶解,将涩味去尽,把淀粉搅成粉浆,慢慢倒入微沸的水中边倒边搅成稠糊的液体,倒在盛器里冷却后,变成柔软的绿色晶体豆腐了。凉在清洁的井水或冰箱中的择子豆腐,口感淡雅舒适,清心爽脑。

  4、观音豆腐---用观音柴做成,颜色晶莹碧绿,经冰镇加糖水后风味独特。

  5、木莲豆腐---正宗浦江特色饮料。起源已经无从考究。清爽可口,用金坑岭水库的水为最好。解渴消暑的佳品!

  6、活索粉--以前,大街小巷、乡村都有挑担而来叫卖的,现在很少了。爽口、味美。粉干煮熟后晾凉,加入调料即食。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