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讯www.cnair.com 七月,厦门的天穹仿佛彻底撕裂。暴雨如天河倾泻,雷声似战鼓不息,一场场刷新历史记录的强雷雨轮番冲击着厦门机场。在这个被极端天气反复袭击的月份里,厦门空管站气象台观测室的灯光彻夜通明——观测员们直面着历史罕见的复杂气象挑战,用不懈坚守铸成了守护飞行安全最坚实的气象堡垒。
打破纪录:数字铭刻的鏖战
这个七月,厦门机场的天空写满了惊心动魄的数字,每一项都考验着观测保障的极限。
7月8日,突如其来的强风瞬间卷起17.8m/s的狂澜,撼动着跑道上的钢铁之翼。7月11日,机场直面史无前例的降水狂潮,单日累计降水量高达212.7毫米,凭借雷霆万钧之势碾碎了维持十五年之久的160mm日极值纪录,成为了厦门机场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日累计降水量极值。暴雨倾盆,最强时1小时倾泻了57.4mm,光是1分钟就降下了3.5mm。在如此强度的降水下,机场主导能见度一度骤降至仅700米。
据统计,七月累计降水日数高达20天,是往年平均的近两倍;月累计降水量477.2毫米,这一数字刷新了2006年以后七月的月累计降水量极值。除此之外,七月的雷暴日数累计达14天,远超历年平均值的4.5天。极端天气使七月特殊天气报告份数创下了历史新高,七月发布的场外特殊天气报告共147份,场内特殊天气报告高达326份。总计473份报告的背后,是观测员在暴雨如注、电闪雷鸣、能见度急剧恶化的险境中,屏息凝神捕捉的每一条精确信息。
坚守岗位:极限压力下的钢铁长城
观测室人员配置本就捉襟见肘,而七月的极端天气如同不间断的“车轮战”,将人力短缺的困境推向极致。然而,使命如山,责任如铁。观测员们以无私奉献和不懈拼搏为动力,将有限的人力拧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钢索。虽然观测室的人手严重短缺,但观测员们仍然迸发出了惊人的韧性与担当。汗水浸湿衣裤,疲惫侵袭身体,但无一人言退。
从7月8日大风突袭跑道,到11日创纪录的暴雨淹没机坪、能见度跌至700米,再到雨后反复生成的破碎低云,观测员们对每一个影响飞行安全的天气要素都实施着高强度、高频次的监控。从他们手中发出的473份特殊天气报告和不计其数的电话通报,如同密集的神经信号,将最真实的天气脉搏精准投送到每个重要节点。这高效协同的背后,是观测员在岗位上无声的、超负荷的坚持与付出。
跑道上的积水映照着飞机的灯光,而观测室的灯光,映照着每一架航班在风雨中平安归航的希望。在这个被暴雨反复冲刷、被雷暴反复击打的七月,厦门空管站气象台的观测员们,如同坚忍不拔的勇士般,以专业为盾,以责任为矛,在极端天气的惊涛骇浪中,牢牢守护着空中飞行的畅通与安全。每一次在暴雨骤降的关键决断,每一次在雷暴边缘的及时通报,都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无声践行,是对“确保两个绝对安全”的庄严承诺。
风雨如晦的厦门天路,因有观测员们的存在而始终明朗可辨,安全可依!
(厦门空管站 张怀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