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可可西里的呼唤

http://www.cnair.com 2024-06-21 16:08:36 来源:互联网

  可可西里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也称为“美丽的少女”,藏语称“阿钦公加”,意为“北部昆仑山下的荒芜之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总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和青藏高原珍惜野生动物基因库。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万山之祖,千湖之地,动物王国,人间净土”的美誉。

  到可可西里,是我多年的夙愿,既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向动物守护者表示敬意。5月24日一大早我们一行四人乘飞机由北京飞西宁,转机后来到了格尔木市。到格尔木已经是下午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把我们接到了他们的办公楼。首先给我们介绍了可可西里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史,并通过视频宣传片,重点介绍了自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成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后的发展变化,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组数字:一是自2009年最后一例野生动物盗猎案后,至今可可西里保护区的藏羚羊超过7万只,其他野生动物也都有不同数量的增加。二是近些年由于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可可西里地区的湖水增加到了3800平方公里,保护区内大大小小的湖泊已增加到7700多个。可可西里保护区的冻土深度也由过去的1米,扩大到现在1.5到2米。

  从第二天开始,我们在可可西里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乘车从格尔木出发,踏上了为期三天的可可西里探秘之旅。下面我把这三天称的上惊心动魄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聆听可可西里的呼唤,和对未来的期许。

  (一)“三山夹两盆”的地貌

  可可西里是一个“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可可西里的三山是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和乌兰乌拉山。昆仑山贯穿了可可西里的西部,其高耸入云的山峰和宽大深邃的河谷构成了可可西里壮观的自然景观。可可西里山位于昆仑山和乌兰乌拉山之间,它对可可西里的气候和生态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乌兰乌拉山位于可可西里的东部,与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山共同构成了可可西里的自然边界,它也成为阻挡寒冷气流进入可可西里地区的重要屏障。

  可可西里的两盆是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和乌兰乌拉山三座山脉夹着的可可西里盆地,两盆不仅为可可西里的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空间,也构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盆地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形成了高山、湖泊、冰川、盆地、河流、草地等独特的自然环境。正是“三山两盆”的地理地貌,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环境,年平均温度为-10.4℃至-4.1℃,极端最低气温-46℃,年平均降雨量在450毫米左右,保护区内湖泊总面积3826平方公里,冰川255条,面积751平方公里。保护区内冻土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冰川和冻土成为巨大的固体水库资源。保护区内有哺乳动物31种,鸟类60种,鱼类6种,爬行类1种。其中国家一级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17种。“万山之祖,千湖之地,动物王国,人间净土”,正是对可可西里的真实写照。

图片为可可西里沿途美丽的景色

  (二)保护站印象

  去可可西里前,看了两部电影,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和赵汉唐导演的《七十七天》,特别是《可可西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影片,也是对人性和人生思考的写照。首先是藏羚羊保护站的巡山队员被盗猎人枪杀,接下来他们见到了悲惨的一幕:盗猎者逃走,留下一片只剩嶙峋白骨的藏羚羊,那是多么让人感到恐怖。影片中巡山队队长日泰的原型就是索南达杰,现实中索南达杰因为跟盗猎者周旋,保护藏羚羊被盗猎者开枪杀死。好在,索南达杰没有白白牺牲,在他死后的一年,国家就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得以很好的保护。2009年至今再也没有发生藏羚羊盗猎案件,藏羚羊也由不足2万只,增加至现在的7万多只。这里面可可西里的6个生态保护站,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次可可西里之行,我们拜访了不冻泉、五道梁、索南达杰和沱沱河4个保护站,期间还在索南达杰站住了一晚。索站的住宿条件很艰苦,没有自来水,需要开车去不冻泉附近的水厂拉水。太阳能发电解决照明和烧水做饭,当然做饭都是用高压锅。厕所在院子里的西南角,是旱厕,晚上去厕所,胆子小的要拿根棍子,为的是防狼,保护站的龙周才加站长告诉我们,每年都有狼光临保护站,最多时达七、八只。

图片为不冻泉、五道梁、索南达杰、沱沱河保护站照片

  可可西里共有6个保护站,每个保护站大约10人左右,年龄大都在35-40岁,都是男性,其中藏族占90%,蒙古族、汉族、土族占少数。他们结婚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上,32岁至35岁的居多,由于常年在海拔4500米以上环境工作,且条件艰苦,保护站工作人员收入在7万元左右,略高于格尔木市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目前保护站员工平均每月在站上工作15天,在格尔木市的保护区管理处学习工作15天。人手紧的时候,需要在站上每月工作20天左右。在站上,巡山是最艰苦的工作,每次开车巡山通常需要10-15天左右,由于可可西里属于高原气候,环境非常恶劣,巡山队员每小时时速一般在12公里左右。遇到下雨、大雾、大风、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巡山路上的艰难,更是苦不堪言,而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电影可可西里描述的景象,一点不为过。

  虽然条件艰苦,更谈不上文体娱乐配套设施,但保护站的小伙子们都是乐天派。每个人都是歌手,一有机会就会唱起来,大都是藏族歌曲,“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是藏族人的传承。另外,保护站的小伙子们还做得一手好菜,想办法买一些食材,然后跟着抖音学做鲁采、川菜,我们有口福吃到了,可谓“色香味”俱佳,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大厨。

  (三)可可西里保护区的几点思考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保护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我国去年(2023年)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一章总则明确指出:“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建设和改造。在可可西里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大批量穿越青藏公路的几个主要路口(通道),建设天桥或地下通道,从而减少随着动物数量增加通过时间过长,也能避免动物与车辆相撞。

  二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垃圾管理问题。早在2021年6月20日,就有媒体发表文章,《可可西里再现巨大垃圾带,是谁污染了中国第一国家公园》,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当时的玉树州、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当地近千名牧民群众和生态管理员,在青藏公路可可西里段200公里范围内开展了垃圾捡拾和清运。当前,可可西里生活垃圾管理区发生巨大进步,保护站也给人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定期把保护站产生的生活垃圾全部收集起来,用车运到保护区外。离格尔木最近的县城,交由政府管理的垃圾处理站免费处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游客的增多,物流车辆的增加,沿途还常有丢弃的矿泉水瓶,食品袋等生活垃圾,除了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和鼓励志愿者捡拾垃圾活动外,还应进一步加大对乱扔垃圾的违法行为从严惩处,加重违法成本。

  三是建议把部分的公路运输转为铁路运输。青藏公路的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0公里,是五条进藏路线中最繁忙的公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每天行驶在青藏公路上的大卡车越来越多,堵车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大货车重载对青藏公路的部分路基造成严重沉降,时速也有不同程度降低。而且大货车都是以柴油为动力的重型卡车,二氧化碳和颗粒物排放在货车中都是最高的,这对可可西里地区的空气污染和气候变暖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建议统筹规划,将一部分由青藏公路运输的货物转由铁路运输。一方面可以缓解青藏公路运输压力,提高物流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是“高效办成一件事”如何加快落实落地。今年1月5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我们这次可可西里之行从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了解到,2016年,青海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整体划转至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后,更名为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可可西里管理处,至今8年过去了,可可西里管理处的“三定方案”一直没有获批下发。试问,什么原因,什么问题,什么审批程序,八年还没研究明白?八年还没有审批下来?希望能引起相关权力部门的重视。

  (四)可可西里的美

  可可西里囊括了位于海拔4500米以上的大面积高山,湖泊,冰川,盆地,河流等独特的自然环境,是全世界受人类影响最小的地区之一,是大量高原特有的动植物的重要庇护所和栖息地,也是世界上荒野景观保存最为完美,最为典型的地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自然美景,它的美丽超出了人类想象,让人们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五天的可可西里之行,听到了可可西里的美,看到了可可西里的美,内心感触到了可可西里的美。首先,是生态之美。让人美的心醉的雪山、河流和湖泊,可可西里的雪山和冰川的白,给人的感觉是高冷;可可西里的河流充满了不羁和野性的魅力,可可西里的湖泊除了如同满天星斗的多,还如同深邃而纯净的蓝水晶,宁静且美丽,让人舍不得去碰她。

  其次,是动物之美。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等。我们途中遇见的孤狼,展现的是不屈的灵魂和勇气,表现出的是特立独行的美。我们在海拔5000米的昆仑山上看到,时常矗立眺望,一有危险,马上钻入洞中的旱獭,表现出的是机警敏捷之美。还有我们在月亮湖边见到,青海沙蜥蜴这一可可西里唯一的爬行动物,展现出的是荒漠中的灵动之美。

图片为沿途遇见的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青海沙蜥蜴

  第三,是植物之美。全世界150多种垫状植物中,可可西里分布有50多种。五道梁一带的山坡上,无味苔草分布于中部和北部山地阴坡或冲积湖溪的洼地上。可可西里的植物之美,美在她的与众不同。试想在高寒、高原、强紫外线的条件下,植物王国中谁能与之媲美,与之争雄。

  第四,是天路之美。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并行在青藏高原上,并行在可可西里苍茫的大地上,它们承担着进藏和出藏80%以上的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这神奇的天路,不仅是一条连接青藏高原与内地的公路、铁路,也是万千游客领略沿途美丽风光,拨动着心弦之路,更是一条甜美的致富路。可可西里保护站的朋友告诉我,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火车经过保护站鸣笛时,是在告诉他“我来了!”,把美好祝愿也带来了。

  第五,是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为以藏羚羊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的繁衍、生长、迁徙保驾护航,可可西里管理处的80名干部员工夙夜为公,毫不懈怠,日夜坚守着这片面积比海南省陆地面积还大500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他们坚守反盗猎反盗采、反违法穿越第一线,与盗猎分子斗争,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生态净土”的万物生灵,书写着对祖国、对大自然的赤胆忠心。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保护站小伙子们助人为乐的好传统。在索南达杰站,我亲眼看到了来自南京的创业者小许,自驾车勇闯可可西里,高原反应又值阴雨天来站上求助,索南站的工作人员二话不说,免费提供热水和吸氧瓶,并免费留宿。唐山籍的小伙子骑自行车数千里走单骑,途经索南站,高反头痛,心力交瘁,又是小伙子们嘘寒问暖,送药送饭。在阴雨天寒冷的可可西里,给“远方的游子”送上了温暖。布周局长告诉我,这是可可西里六个保护站不成文的规矩,为游客力所能及的无偿提供帮助,是他们的义务,也是几十年的传统。

  从长江的源头—沱沱河往回折返,是我们在可可西里的最后一天。我们乘坐空载的皮卡车,一路走来,颠簸的109国道青藏线,是我经历的里程最长(往返1000公里),颠簸等级最高的道路。我敢说,整车厂新车道路可靠性试验,可可西里地区的青藏线是最佳、也是最严格的路况之一。

  沿途的大美风光,是唯一可以让我们忘记强烈颠簸的兴奋剂。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远处的雪山和白云,特别是白云,像山峰,像山脉,像海浪,像仙女在万里长空舞长袖……特别是过了昆仑山口往右边看,厚厚的白云,像一条洁白的哈达,披在了昆仑山上,美的那么壮丽,那么纯洁,又是那么恬静。就像司机秋培扎西的歌声,“是谁带来远方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

图片为沿途美丽的雪山、白云

  2024年5月

  作者简介:

  张夕勇,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