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7月1 6 日,以“花儿漫丝路 开启新征程”为主题的“2018青海省第三届丝路花儿艺术节河湟民俗文化节暨第十七届土族安召纳顿艺术节”的顺利启幕,创下青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参演人数最多的文艺演出记录,令民和这一高原古韵小城再次名扬天下。
民和是黄河、湟水河南北穿流的区域,这里群山错落,河流蜿蜒,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历史文化内涵与优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旅游县城。
既有多彩的民族文化、秀丽的山川美景,还有悠长的人文历史。沿着大禹治水、丝绸之路穿越至今,沧海桑田,民和这座弥漫着古韵的古城,在新的历史起点借力旅游、文化、历史不断迈步,今昔散发着全新的魅力。
据悉,民和县内初步勘查发现的自然景观28处,人文景观资源37处,古文化遗址660处,境内发掘出的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遗址——喇家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处灾难性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遗址的发现震惊了全国;还有国家AA级风景区——桃花园林区,是集休闲、娱乐、观光 、餐饮为一体的风景区,那里桃花灿灿,蝶舞蜂飞,鸟语花香令人难以忘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三川土族纳顿节,被誉为世界上历时最长的狂欢节,每年农历的七月中旬到九月中旬,这里是欢歌笑语,锣鼓喧天,民族欢庆场面别开生面;七里寺药泉水以奇特的疗效闻名于甘、川、藏、宁等省区,该泉水对肠胃病、心血管病、皮肤病等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疗效,被专家誉为“水之精,泉之首”。麻地沟“刀山”会盛况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所罕见,古剧《目莲宝卷》是全国极其珍贵的古文化剧类,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被称为“中国古老戏剧的活化石;除此外还有马家窑文化类型的边墙遗址、芦子沟台古城遗址、东汉马援点将台等景点都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静谧古朴的黄河之水滔滔涓响,似乎在不厌其烦地讲述着流经的历史长河里关于民和的文化传说……
在民和的文化故事里,古文化的丰韵不得不说。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黄河北岸、湟水南岸的流域之间。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据考古发现,民和境内古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仰韶文化”,在民和转导的阳洼坡、杨家泉、肖家,中川的胡李家,前河的白崖沟,官亭的胡热热等地,已发现了六处遗址。这是迄今全省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一种文化类型,也是我国仰韶文化分布的最西极限。
紧接着仰韶文化而崛起的是“马家窑文化”,距今已有四、五千的历史。
再看今朝,民和县处于环西宁旅游圈内,是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的核心区。依托民和特有的区位优势与旅游资源,积极融入环西宁与兰州都市旅游圈,面向西宁与兰州及部分国内旅游市场,重点发展周末休闲与度假旅游、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精心打造“民和——凝千年文明之重镇、聚河湟灵气之宝地”品牌,着力唱响“河湟宝地、休闲民和”口号。
近年来,民和县着重突出三个开发重点,即以桃花园林休闲度假旅游区为重点,带动周边植物园、儿童公园、宗教寺院、东垣古塔、马厂遗址等景区的开发;以七里寺生态休闲养生区为重点,带动周边西沟、大龙山、娘娘天池、东沟瀑布、松山等景区的开发;以喇家遗址和大禹故里园为开发重点,带动寨子岛、三川科技文化中心、土族纳顿节、旅游商品基地、民俗风情、婚俗、展示土族文化等项目的开发。未来,民和将建设成为河湟地区休闲、文化旅游胜地,促使旅游业成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招商引资、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大动力。
作为青海东大门,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的重任民和责无旁贷。近年来,民和县以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为契机,依托林业重点工程,紧紧围绕“三绿”建设,突出脑山水源涵养区、浅山水土保持区、川水经济林区的国土绿化总体布局,统筹规划、乔灌结合、封造并举,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着力打造山清水秀天蓝的生态门户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