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摄影:陈鲁宁
我们乘法航经巴黎抵达华沙时,已近晚上九点,使馆老友亲自来接机,让我们倍感亲切。一路上,远处市内最高的建筑---华沙科学文化宫(苏联时代由斯大林送的,但华沙人却并不以为然),昏暮中与其他低于它的市内建筑一起射出亮眼的一束束灯火,让人难以入眠.......
今日华沙,原由两个小城镇波丹路(Bródno)(9-10世纪)和泽斯杜维(Jazdów)(12-13世纪),作为军事防御阵地建设而成。波兰语读起来十分拗口,称华斯索华(Warszowa)。二战前,华沙拥有不逊于欧洲其他国家的美丽古城,十三世纪以来,由红色砂岩城墙包裹下的古典建筑群,构成名扬欧陆的华沙文化沙龙,当时的执政者是玛佐夫舍公爵(Duchy of Masovia),他主持营造的王宫(Zamek Krolewski)就是欧洲大地上朴素而不失高雅建筑的佼佼者。自从波兰国王将王宫从克拉科夫(Krakow)迁至华沙后,王宫就是波兰国王和政府的所在地。每日上午十一点一刻,王宫的钟楼会响起国歌的号角声,无论是路过的人还是专程赶来瞻仰的旅者们都会驻足,望着向阳的城堡高处,静静聆听清脆的号角声,让希望与悠扬的号角一样展开新的一天的翅膀,飞向蓝湛湛的天空。
华沙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在历史长河流淌的漫长路途中,曾闪现出短暂繁华昌盛的光影,但自一六五五年起直至二战期间一九四四年华沙起义失败,期间几百年里,整座城市多次被战火夷为平地。它,就像是传说中的凤凰,数次涅槃于熊熊烈火之中,以其血肉之躯经受了人世间巨大的痛苦和磨砺,而后又能以更美好的躯体和风采重生人间,让人们倍加珍惜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祥和、美丽和幸福,恐怕用佛经称“涅槃”,来比喻华沙,是再恰当不过了,或许这恰恰就是华沙人为何选择把凤凰嵌入市徽的理由吧!
华沙市区景点主要分布在南北走向的三条主要街道两侧。其中,克拉科夫市郊大街,是华沙最美丽的街道。翌日下午,使馆老友陪着我们一路沿着它走下去,两旁排满许多华丽的建筑物——王宫、宫殿、教堂、酒店和市民的豪华住宅,为这条街营造出一股特别难得的温情气氛。克拉科夫市郊大街的北头,伫立在维斯瓦河西岸,就是华沙王宫和华沙老城。王宫始建于十四世纪,历史上曾多次被毁坏和重建。最近的一次彻底毁坏是在二战中。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了闪电袭击,华沙王宫被炸,但一九四四年华沙人为从纳粹魔爪下挣得自由发起视死如归起义失败后,希特勒随即下令让华沙从地球上消失,全城百分之九十的房屋被炸成一片废墟,整个城市遍地狼烟,到处是断垣残壁……
今天的华沙,虽然已经不太容易看到二战给这座饱经风霜的城市遗留下的任何创伤,但是华沙人还是建有许多战争纪念碑或雕像,让人们永远不要忘记那场可怕的战争,并让后人永远记住那些为国家牺牲的烈士们。许多年轻人在结婚前会到那里献上一束鲜花。每逢节假日,一些市民也会到那里献上鲜花或摆上蜡烛瓶悼念先驱。
我们来到王宫前面的华沙城堡广场,这里就是华沙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华沙人利用战前留下的图样以及皇家画师加纳莱托的写真油画等材料,按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拼死保留的华沙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物的测绘记录,一九七一年正式启动重建城市,总共花了十四年之久,将旧城按照原来的建筑方式、材料、规划设计重新建造起来,完完全全的还原战前华沙旧城的一砖一瓦。在重建过程中,保护和修复历史古迹的工作受到格外重视,华沙人几乎全部修复了战前市内拥有的九百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使得那些昔日的宫殿、教堂、城堡和历史建筑,显得更加巍峨壮观。华沙人的代表加维尔(Gavel)骄傲的说:“可能这些砖瓦是新的,只有四十年的历史,但是建筑结构和方式绝对是我们波兰流传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因为一砖一瓦的安排和布置都是按照原来的方式安排的”。
站在城堡广场(Plac zamkowy)里,跳入眼帘的就是中心处矗立着的泽格蒙特三世(King Zygmunt III)的圆柱纪念碑,它由其继任者瓦迪斯瓦四世于一六四四年为纪念其父亲把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迁至华沙而建。站立在圆柱上的国王头戴王冠,身披战袍,手执利剑和十字架,直插天际,庄严神圣不可侵犯,传说如果国王放下了佩剑,那么华沙将面临失败。
旧城区的中心是个不大的广场,广场上许多地方都有各式各样的画摊,还有四周经营琥珀的店铺,几家露天咖啡和餐馆,每天都会看到学生或者老年团体到这里参观,充满东欧风情的酒吧、杂货店,各种颜色的房子,像火柴盒般罗列在四周,好像童话故事的场景。两次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Marie Curie)的故居和博物馆也都在此,就挨着广场不远。广场中央就竖立着那座始建于一八五五年的美人鱼铜像。
关于华沙美人鱼铜像的故事有许多版本,我更喜欢传播于民间的那个老故事.......很久以前,齐格蒙特国王在波兰巡游,想为其王国寻找一个理想的首都。当他来到维斯瓦河畔一座风景秀丽的孤家村落。这里只住着一户渔民,国王四处查看时,一条人身鱼尾的美人鱼从河里跳出水面,为国王唱了一支优美动听的歌。国王立即爱上了这个地方,遂决定在这里建都。国王问正在河边嘻戏的两个渔家孩子:“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没有名字”。国王又问孩子叫什么名字,哥哥答,叫“瓦尔斯(Wars)”,妹妹答,叫“沙娃(Sawa)”。于是国王决定把他俩的名字连在一起,作为这个地方的名称,这就是“华斯索华”(中文译为“华沙”)。自此,手持盾牌和剑,作为骁勇善战的波兰人的象征的美人鱼,遂就成了波兰首都的象征,也是华沙城的守护神。
波兰人的行动,也感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九八零年,华沙古城成了唯一例外,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教科文组织说华沙古城是“一个完全被摧毁的城市按原样全面重建的特例。”正是波兰人令人尊敬的精神,才让“年轻”的古城得以名留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严格按原样重建的历史中心,显示了波兰保留其传统文化根基的真切决心。”
华沙老城是修旧得旧的典范!骄傲的波兰人用细节向世界展示他们如何修复战争的疮痍,所有的城墙上都能清楚看到红线,区分原有的旧砖和新砖,并告诉世人眼前的这一切都是从废墟中修复完成的。波兰人从来没有忘记过去,毕竟痛苦的伤疤谁都抹去不了,所以他们只能和过去一同成长,和苦难伤痛共存,并使其成为坚强的一部分,诚如华沙市的格言:“Semper invicta(拉丁语“永远坚强”。其实,每一个波兰人都会告诉我们,他们用心修复的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是波兰民族的气节和尊严。
华沙,让世人瞩目的还有伟大的钢琴家---肖邦。它将身体留在巴黎的拉雪兹公墓里,却将心脏带回波兰。走在卡拉科夫郊区大街的石板路上,路旁供旅者歇息的长凳上都安装了先进的音响设备,播放着肖邦不朽的乐曲,耸立在大街一旁的圣十字教堂里,安然摆放着萧邦的心脏,大理石碑下刻着圣经马太福音的章节:“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献给弗里德里克·萧邦-同胞”。眼前的一切让我们想起上午去过瓦津基公园(Lazienki Krolewskie),它不仅把美丽的水上宫殿揽入怀里,就在公园入口处,波兰人民为纪念伟大的钢琴诗人,还特别竖起了青铜铸成的巨大萧邦雕像。恰逢波兰早春时节,雕像的周围开满一簇簇五颜六色的杜鹃和绚丽多彩的迎春花,连成一片片温暖的花海。我们在这静谧的公园里听着离开人间久矣的钢琴诗人留下的美妙音乐,看着孩子们在茵茵绿草地上与小松鼠玩耍,年轻的恋人相互拥抱而甜蜜的深吻,望着远处森林树梢尖上的蓝天白云.......这个曾经被希特勒下令要从世界地图上抹去的城市,用顽强的生命力和决心撑起了自己的脊梁,再次从废墟中站起来。
入夜返回酒店的途中,再次路过挨着中国大使馆不远处的华沙起义博物馆(Muzeum Powstania Warszawskiego)和那座无名烈士群雕,旁边的大理石上镌刻着波兰军队曾经战斗过的地点和日期,墓中存放着从波兰烈士们牺牲的战场上收集的泥土。那里虽然没有燃着熊熊火焰,更没有人在守卫,但波兰人的勇气却镌刻在碑文上,那些灵魂将永远不再沉睡,静静地守卫着华沙,守卫着波兰。
华沙,这座美丽渗透出哀伤和苦难的城市,历经十多载一点点一处处重建起来的城市,怎能不为这种华沙人透过坚毅显露出的美而动容呢。华沙历经沧桑却不掩光芒,骄傲得令人尊敬,以其鲜血和灾难警示着全人类,从而让人类历史显得更深刻的 “能看见多久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它今天的一切,留给了我们的启示将是隽永难忘:我们人类在今天就应当永矢不忘罪恶战争所带来的灾难,远离战争,但人类亦不应当永远沉浸在仇恨里,而要彼此尊重和包容,与世界各民族携手走向和平和光明……
华沙,就是这样一只火中涅槃重生的凤凰!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