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是个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国家内部四分五裂,人民百姓流离颠簸。王羲之从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廙 ,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进入晚年后,他更是愈发老辣,给世人留下了一部达致书法巅峰的《兰亭序》。
晋朝人当时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亘古”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在展厅中看到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的影印件,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仔细阅读真可谓“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光二十个“之”字就挥洒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足以窥出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离别时,我再次回眸王羲之故居,田园似庭院,面积虽不甚大,满树桃花掩映在细细青柳里,从这里发韧出的魏晋书风,在齐鲁临沂,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遗迹仍依稀可见,它承载着中华文化,无论经历了多少战乱动荡、天灾人祸,一直续联古今文化之脉律,深深扎根于当地百姓心底。
书圣王羲之在半个多世纪人生里,透过双眼眼,目睹了政权更迭,家族兴衰,人生沧桑,物换星移。 觉悟到只有书法可以容纳万物,吞吐宇宙,放达情怀,涵咏精神。王羲之将书法视为“玄妙之道”,进入创作的自觉,从心里流淌出惊世骇俗、冠绝古今的书法神品,表达了王羲之乃至整个文化界里空灵的精神境界,亦耗尽心血尽力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延绵献出了自己的灵魂。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羲之创造出的书韵大美,后人真是无法企及难以超越......!
附《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 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 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