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耸立龙凤碑篆刻的铭文中读得,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时,王羲之生于古琅琊——临沂,并在此度过他的幼年时期。据《临沂县志·古迹》载“王右军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西晋末,“永嘉之变”(公元307年—313年),临沂王家南迁,遂将家宅捐给普照寺。后魏时,改名为名律寺。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禅寺。僧妙济禅师觉海来的普照寺任主持。四年后,在沂州防御使高召的赞助下,拆除墙垣,开拓庙基,建立围墙;并架石桥,跨望月湖,将原偏僻的水池隘寺,扩成空旷之境。同进翻修殿宇,并在大雄宝殿北建藏经楼,收藏佛经5048卷。工程告竣后,在寺中庭筑亭刻碑,以记其事,此即有名的“集柳碑”。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同治年间,在忠教祠西又修建了万善庵。昔时,这一带琳宫梵宇,错落分布,苍松古桧,林立其间,为临沂城五大形胜之地。每逢夕阳西下时,暮霭朦胧,古城沐于一片灰暗之中,唯普照寺内高耸的大雄宝殿的西山壁上,被夕辉所映射,红光熠辉,光彩夺目,堪称奇观。古琅琊八景之一“普照夕阳”即指此景。
穿过普照寺大殿,就看到“鹅池”,不大的一泓绿波,四周的柳树刚刚突出嫩芽,水中游弋的一群白鹅,悠闲高雅。恍惚间,任凭时光穿越,我又来到赴王右军之后,写下不朽《咏鹅》的神童——骆宾王(公元约640~684)的诗句构筑的意境空间里:“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眼前这群鹅不住发出“鹅!鹅!鹅!声响,韵律美妙显自然,它们伸长的白脖,倒映在一泓绿水里,片片红掌,不停划出鲜明的线条,渗映出光影中不同层次的色彩,让旅者不仅感受到群鹅的动态之美,而且让听觉与视觉、音声与色彩所蕴含的的不同美感充分呈现出来,让我久久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