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边陲古城里撒落的珍宝遗珠

http://www.cnair.com 2022-09-28 09:33:29 来源:航空旅游网

  中国航空旅游网讯www.cnair.com  陈鲁宁 文/图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扼晋冀蒙咽喉之北方关隘,享有美誉称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

  大同这个名字给人无限遐想,意为天下大同——这是几千年中国人的梦想。

  久远的隋开皇年间,为防止游牧突厥进攻,始建大同城,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它成为“北魏”、“辽国”、“金国”三朝的陪都,明清两朝代雁北边关御敌之军事重镇。

  大同古城墙内,遐迩闻名的华严寺、善化寺和九龙壁,宛若一颗颗撒落在人间的珍宝遗珠,让这座烽火连天、铁马金戈北方之城,历经千年风霜,仍旧傲立于世。

  今日大同

  华严寺,遗世而独立的一方禅境

  “藏形灵鹫红尘中,扫月和云半世空。 幻构西天净一度,谁知更是帝王宫”。

  旅人穿过古城西门高昂的拱形大门,顺着西大街没多一会儿,就来到了名闻中外的华严寺古刹。

  华严寺

  华严寺之名,取自佛教经典《华严经》。北魏初创伊始,大同,是东西方交流融合的新型大都市,中国北方佛教的活动中心。西京大同的辖域内,当时,就一口气建了四座华严寺,西南的大华严寺,东关的华严寺,暖泉的华严寺,怀仁清凉山的华严寺。只不过在历史长河沧海横流里,四已去三,只剩下眼前的大华严寺,得以侥幸存活了下来。

  大华严寺,是一座著名的辽金古刹,整座寺院清幽典雅,身临其境时,让人万尘俱忘。人们视其为心灵寄托之地,芸芸众生来此地拜佛,冥冥中笃信,一定会消弭、减少一点纠缠心境的世俗的烦扰,添多几番超凡脱俗的崇高禅境。

  远处看去,蓝天绿树的映衬下,灰瓦红墙,尽显禅静之韵的华严寺,华丽的重檐,从高耸笔直松柏树影里,显露出其充满禅意的恢弘身影。

  上华严寺

  迈过上华严寺的门槛,山门两侧门楣,砖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间”三字,尽显浓浓的佛家典故。巍峨的六角重檐歇山式顶钟、鼓楼,几声悠远绵长的撞击声,唤醒起寺院里沉睡的记忆,让古今来者顿生沧桑之感。

  循着中轴线,旅者抵达了静谧的普光明殿。古殿里供奉着华严三圣,中央为毗卢遮那佛,两边为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殿内环壁一周绘有一千多平米的精美巨型壁画。

  继续向前,一座雄伟的宝殿,横卧前方。遐迩闻名的大雄宝殿,炉香氤氲,一直就与岁月无争。殿内的拈花佛像,眉眼低垂,在这青灯守伴的幽暗光影里,为每一位参拜者,洗涤着凡世的尘埃。

  大雄宝殿回眸

  历史记载,辽代景宗、圣宗、兴宗、道宗皇帝,对华严经极为崇拜,尤以道宗皇帝耶律洪基为甚。他精通梵文,是一位热心研究并弘扬华严宗的信徒,不但著有《华严随品赞》,还出家为僧,经常开科弘扬佛法。

  《山西通志》记载华严寺, “寺中北阁有铜石像数尊,皆为辽代皇帝皇后像。石像五,男三女二。铜像六,男四女二”,揭示出一个明显脉络,即辽代皇帝所有谥号里均有“孝”。一个“孝”字,贯穿所有的后裔子裔。世宗为孝和、穆宗为孝安、景宗为孝成、圣宗为大孝、兴宗为圣孝、道宗为仁孝。如此,应可断定,华严寺亦是辽代的祖庙——皇家家祭的重要场所。

  大华严寺,大兴土木创建之时,是辽清宁八年,恰逢辽圣宗、兴宗、道宗三代创刻的《契丹藏》完成。当时,道宗敕令,在薄伽教藏殿北,兴建大华严寺,一是要把这些经书藏放于寺内,二是把寺院建好后弘扬华严宗派。

  自此,华严寺,分别以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为中心,分成了中轴线上从西到东,依次为山门、天王殿(或韦陀殿) 、大殿等基本建筑格局的上、下华严寺。

  普光明殿

  上寺里的大雄宝殿,以“大”而闻名于世。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面积一千五百六十平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大雄宝殿。

  大殿内佛坛上,塑有五尊金身如来大佛,世人称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都是泥塑。殿内四壁,满布清代绘制的巨型壁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

  五方佛

  宝殿佛坛两侧的台基上,侍立着二十尊天王彩塑,身高两米八,姿势身形、面部神情,各具各像,身躯前倾,动感十足,尽显护法天王对佛像的虔诚和礼拜,同时给人以敬畏之感。

  护法天王彩塑

  下寺,坐落于上寺东南侧,是华严寺的藏经殿——薄伽教藏殿。薄伽,是梵语意为“世尊”,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释伽牟尼说教的经典教藏。整个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稳健。

  殿内,依墙而建,上下排列着重楼式雕木藏经阁三十八间。上层是供奉佛像和功德主像的佛龛,下层是存放经书的壁藏。殿后壁正中间悬挑出一幢天宫楼阁,榫卯穿插,上下左右,互为构架,精巧玲线,造型奇美,被誉为辽代艺术博物馆。

  藏经阁

  为了通风和光照,殿后壁开有明窗,隔开了紧挨着壁藏。聪明的古代工匠们,还充分利用了力学原理,在其间搭建了一座圆弧型拱桥,并在桥上建有“天宮楼阁”五间,将经橱和佛龛结合为一体。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看了这组罕见的辽代小木作后,惊叹不己,赞誉其为“海内之孤品,仅此一例”。

  薄伽教藏殿内辽代造像

  薄伽教藏殿内,最为经典的两尊塑像,深受学者的推崇与赞赏。其中,“合掌露齿菩萨”正是薄伽藏教殿之镇殿之宝。

  她仪态万千,立于莲台之上,欲笑又止,竟忘情地露出了洁白的牙齿,流露着细腻动人的感情。她身着露背的薄纱,衣裙下裸露着双脚,体态袅娜,婉丽动人。历史学家郑振铎,盛赞其为“东方的维纳斯”。

  这种独具大胆、前卫、反叛魅力之惊人雕技,是我国辽代雕刻艺术之巅峰作品,是古代无名工匠们的鬼斧神工,为世人留下的一处艺术创造的遗世雕塑瑰宝。

  东方维纳斯——露齿菩萨

  华严宝塔,为华严寺第三绝妙景观。全塔高四十三米半,塔身明三暗二实为五层,是传统榫卯结构的纯木塔,紧随应县木塔身后,为中国第二大榫卯结构纯木制塔。塔内供奉着一尊巨大的香樟木佛陀塑像。

  华严宝塔  

  华严宝塔下,掘有铜制地宮,占地近五百平方米,采用百吨纯铜打造而成。地宫四面,伫立着四方佛,藏有高僧舍利。四壁佛龛内供奉大小佛像四百四十尊,四周壁龛上雕刻着金碧辉煌的一千二百多尊佛像,称为“千佛地宫”,堪称华夏唯一,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善化寺——慈悲善化,庄严之果

  善化寺,在大同古城西南隅,俗称南寺。始建于唐,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遭受战事毁损,金代天会至皇统年间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又加整修,改名善化寺。

  善化寺  

  走进善化寺,仿佛一切梦回前世。自古至今,人们到此佛境,“择一方净土 聆听日月流转”。徜徉在林荫深幽处,成群的鸟儿在古建筑和古树间鸣叫,飞翔,给这座肃穆庄严的千年古寺,平添了几许灵动的韵味。

  善化寺山门上一幅“九百载风云变幻宠辱不惊静观世变;七王朝岁月沧桑沉浮无意闲看人忙”的对联,写出了古城历史,沧海桑田。有哲理,有人生,切佛事,蕴禅机。句词精准,意境幽深。

  山门前后,立有檐柱各六根,分布整齐。纵向另立中柱六根,共十八根,内、外柱一样高,凿削规整,形制美观,为现存金代山门中的巨构。山门上高悬“威德护世”匾额,字体敦厚有力。

  善化寺是国内现存辽金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建筑群,气势宏伟,粗犷豪放。寺院坐北朝南,前有山门,中为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左为文殊阁遗址,右为普贤阁。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善化寺中殿,是三圣殿,建于高约一米五米的砖砌台基之上。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斗栱,单抄双下昂,重栱计心造。大殿采用减柱法,看着低矮,却宽阔结实,四平八稳,殿顶与檐角,倾斜度较小,显得分外宽阔。

  三圣殿中央,塑有华严三圣像,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为金代原塑,后人予以重妆。佛坛后面有护法韦驮塑像,手持降魔杵,威武雄健。

  佛殿两侧,还存有四通碑碣,为研究该寺之重要文献资料。论其历史之先,碑额雕刻之玲珑,碑文辞藻之华丽,碑刻书法之精湛,惟朱弁撰写之《金碑》,文字优美,书法苍劲古朴。

  善化寺内的斗拱亦极具特色,由红、黑两色构成,没有花团锦簇,没有花样粉饰,如中国结一般,穿插交错,整齐且复杂,并运用辽金建筑之特有形制——斜拱。虽年代久远,油漆剥落,但在红墙灰瓦之间,仍突兀醒目,貌似怒放花朵。这些斗拱的形状都很粗壮,中规中矩,犹如几只巨手,将硕大的殿顶,稳稳托起。

  辽金斗拱

  据说在唐代以前,古人席地而坐,建筑低矮粗壮,仅靠硕大的斗拱支撑屋顶。到了宋朝,不再席地,家具升高,建筑也随之加高,斗拱数量增多但体积减小。而到了元朝以后,斗拱不再有支撑作用,完全退化成描金画彩的装饰,沦为今天功能退化花里胡哨的样子。

  善化寺的大殿内佛像,大多为彩塑及贴金,尽显辽金风格,粗旷大气,朴素有力,袒胸露乳,奇装异服,形态自然,张驰有度,宛若出自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刻同一工匠之手,让人过目后隽久难忘。

  精美佛像

  沿着中轴线走到头,便是善化寺的大雄宝殿主殿了。大雄宝殿是善化寺殿宇中惟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

  大雄宝殿,建在高三米有余的台基之上,前有宽及五间的大月台,月台东西长三十一米,南北宽二十一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正中殿内梁架上平棊藻井两间,内围列有两层斗拱,殿内亦采用减柱法配列支柱,空间开阔。殿顶梁架构造雄伟,殿内斗拱形制多样,雕刻精湛,其形制、手法属典型辽代形制。是一处不可多见辽金传统木构建筑。

  殿内佛坛正中,泥塑金身如来五尊,端座于莲台之上,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法相庄严,姿态清雅,衣纹流畅,雕技高超,虽然经过历代彩绘修饰,但仍保留辽金塑像之硕大的莲座,镶有莲瓣、串珠、三角柿蒂及狮首等饰件,手法雄健,无疑为辽代遗物。

  佛像周围环绕着阿难、迦叶弟子像,恭谦敬谨。二十四诸天王像,高达两米多,排列两侧。这些立像,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形态各异,造型优美,个性突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着像,或坦怀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披铠甲,内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极富感染力。堪为华夏之瑰宝。

  最令人惊羡的,是东侧六臂“日宫天子”和西侧“月宫天子”,形象眉目清秀,肌肤丰满圆润,身材修长,衣饰流畅,表情含蓄。雕塑家刻意把他们塑为女性,尤见其身姿婀娜,华贵不凡,玉臂轻舒,富有动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愧为那一个时代的精品杰作。

  大殿壁画

  普贤阁,位于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西侧,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重檐九脊顶,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建,是一座三间见方、两层重檐九脊顶的辽式楼阁,采用平座暗层做法(即两明层之间有一暗层)建筑,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大同古城。

  九龙壁的传说

  大同与龙壁,有着不解之缘,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至今,还存有龙壁九座。其中,一龙壁四座,三龙壁一座,五龙壁三座,九龙壁一座。这些五光十色的琉璃龙壁群,造型风格既出同源,又不雷同,制作工艺高超,气宇不凡。

  恢弘九龙壁

  靠近四方牌楼的九龙壁,建于明代洪武末年,距今已有六百年。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与北海九龙壁、故宮九龙壁,合称为中国三大九龙壁。

  九龙飞腾跃壁上,壁身两侧日月图。大同九龙壁,长达四十五米半,高八米,壁厚两米出头,整个龙壁整体构图美,是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九龙壁,堪称中国九龙壁之首。

  远远看去,这座九龙壁,顶端覆盖琉璃瓦,顶下由琉璃斗拱支撑。壁面由四百二十六块特制五彩琉璃拼砌而成,九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雕黄色正龙居中,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然。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左侧两龙龙首相向;右侧两龙背道而弛,四龙各逐火焰宝珠,神动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侧双龙,一黄一紫,左端黄龙挺胸缩颈,上爪分张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龙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二龙动感十足,争夺之势活灵活现。右端黄龙弓身弩背,张驰有度,腾挪跳跃之体态刻划生动,紫龙昂首收腹,前爪击浪,风姿雄健。

  壁照两侧是日月图案,间隙处,由山石、花草图案填充,相映成趣。壁底是须弥座,高两米多,上雕四十一组二龙戏珠图案。腰部由七十五块琉璃砖组成浮雕,有牛、马、羊、狗、鹿、兔等多种动物形象,生动活泼。

  微查细看,大同九龙壁的龙爪是四爪龙,与北海与故宫的九龙壁不同,借此划定出藩王与皇帝的地位差别。

  九龙壁局部-1

  古城人说,九龙壁最美的时候,是朝阳升起之时,那时的九龙壁沐浴在耀眼的光辉里,九条巨龙仿佛在流云中穿行,犹如天地间真龙再现……

  民间传说,朱桂,从小不读诗文,秉性顽劣,脾气古怪。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时就封他为豫王,后改封代王,镇守大同。

  朱元璋立燕王继承王位后,朱桂曾大闹金殿,嚷嚷着也要当皇帝。朱元璋没法子,只好在大同城内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让代王过过“皇帝瘾”。至今大同古城内还有“皇城街”、“正殿街”、“东华门”等街道名称,都是旧“皇宫”的遗址。

  一天,这位藩王爷去了北京,看四哥朱棣。燕王对他又烦又怕,但又无可奈何,只好捺着性子,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款待他。一天,他酒足饭饱后在王府外闲逛,看见门前新修了一座琉璃九龙壁,就吵嚷着要在大同也造一座,并撒泼耍赖把图样带回了大同,下令工匠要比紫禁城的龙壁还长两尺、高两尺、厚二两寸。所以,大同的九龙壁规模最大,故宫里的那座也比不了它。

  半年以后,九龙壁建成。代王朱桂、老将军徐达及其女儿王妃徐氏,一行众人,登上城楼凭栏观赏,阳光下壁顶的琉璃瓦光彩耀眼,壁面上的九条琉璃彩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九龙壁局部-2

  刹那间,空中接连三声惊雷。朱桂一惊,恍惚看见从天上飞来一黑一黄两条龙,在壁前吐水如泉。原来,龙壁上的龙以假乱真,引来天上的真龙,送来了甘霖。雨霁,彩虹当空,晚霞通红,沐浴过的九龙壁,愈发璀璨夺目。

  代王忙命人前去查看九龙壁有无遭雷损毁。回来的人禀报,九龙壁后面的金泊仓三步之内被雷炸出了,一甜一苦两眼井,就是现在的金泊仓两步两眼井,龙壁前还被雷轰出一个坑,里面积满了碧水。代王就让人在壁前砌了一个水池。水池引入两井的水,甜水食用,苦水治病,总算是为古城造福,留下了九龙壁又一出绝景。

  离开九龙壁之时,乌金西坠,天空挂满了五颜六色的云彩。傍晚之际,古城壮廓的身躯,渐渐浸入金黄的夕阳。天空的色彩不停变幻,四处的灯光,骤然点燃,尽显古城苍桑之美。

  大同古城墙

  傍晚时分,旅人从永泰门南门,登上的城墙。此时,夕阳西斜,漫天云霞。城门上的石兽张口昂首,似有吞吐日月云气之豪气,又似有千年守望之执着。

  相比较与旅人去过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古城墙,真没想到,大同古城,比西安古城墙高两米,最宽处竟达十七米,比南京古城墙最宽处还要宽七米。由此可见,大同的古城墙,格局有多么恢弘壮美,令人惊羡!

  暮色古城墙

  大同古城墙,千年弥桓久。筑城始于辽、金,元代扩建后,形成雁门关外,扼守北方咽喉之古城。

  古城内外关卡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徐达镇守大同时,在旧城根基上,用“三合土”夯填,墙表包砖——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经分层夯实,加强了城墙的强度和耐水性,并提高城墙至十四米,上宽十二米,底宽十八米多,四四方方,全长十四华里,构筑出设施完善、高大雄伟,坚固险峻,易守难攻的城桓,把大同打造成一座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北方的重镇。

  登上古城墙,看到大同的千里云气,满天晚霞,绚烂恢弘。古城四角,雄峙着四座角楼,尤以西北角楼最独特,呈八角形,称为乾楼。古城墙上六十二座角楼、望楼、城楼、箭楼,间隔而立。设有四座城门楼,分别是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外有瓮城,瓮城外又筑有月城,将瓮城圈在其中,辟有城门。这样,出入大同城,须经三道门卡。

  令人叫绝的是,南侧城墙上竖立的一座端庄、玲珑、秀丽的砖塔——文峰塔,俗称雁塔。全塔高三十七米,为八角七层空心仿木结构砖塔。塔内有砖梯,可登攀至塔顶,观察四面八方。城墙上筑塔,在我国城墙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古城墙夜景

  南门城楼是四门中,最雄壮的城门,为三层重楼,面宽六十一米,进深达二十四米,不仅设有瓮城、月城,还有关城和东西耳城。在距墙约四十米处,修有宽约十多米,深五米的护城河,加上吊桥、瓮城、月城重关叠嶂,防备森严。

  ……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墙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灯光,使古城墙楼阁更显俊俏、秀丽、雄伟,傲然。

  仰望雁塔,聆听塔檐四角上的铜铃欢唱,华灯初上之际,暮色苍茫,橘色灯光柔和抹去了城楼、望楼、角楼的棱角,古城墙在肃穆庄严夜色中,依旧不变,奉献着它所独有的千年不变的梦幻与浪漫……

  古城古街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