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有一座依山傍水而建的古镇——水磨古镇。在这座经历了5.12大地震后获得重生的古镇中,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现为国家5A级景区,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涅槃重生的水磨古镇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汶川县以及周边地区的大地震震惊全球,而距离震源不足10公里的水磨镇也遭受了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元。震后,中国政府组织全国各省市对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进行对口支援,水磨镇由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建,中营都市规划设计,总投资10.71亿元,共恢复重建项目76个,被认为是汶川灾后重建最成功的范例。
经历过涅槃重生的水磨镇,犹如涅槃凤凰惊艳于世。重建后的水磨镇依山势地形而建,高低错落,十几条巷道纵横交错期间,单体建筑完美结合了现代化建筑结构和功能设施以及羌族独特建筑文化特征。不仅恢复修整了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等历史遗存建筑,而且还在保持古镇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基础上,新建了春风阁、白塔、水磨亭、和谐广场等景点建筑。其中“春风阁”建筑构思奇妙,独具匠心,是挖掘水磨古镇历史文化,提炼结合藏羌汉民族建筑特色精华而修建的景观建筑。
中营都市规划设计的水磨镇春风阁建筑
除此之外,整个古镇还呈现出典型的山水城市形态,整体结构以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和城镇原有肌理为前提,重建“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整体打造以湖和绿地为核心的“山地湖滨小镇”的整体形象,使碧绿如翠的山谷、澄静明澈的湖水与古朴美丽的民居相互映衬。
中营都市规划设计的水磨古镇
中营都市创新开创整体城市规划模式
作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建设量最大、建设周期最短的灾后重建项目,水磨镇在重建过程中使用的全新规划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据了解,在进行水磨镇的重建规划设计时,担任水磨镇灾后重建项目总设计的中营都市摒弃了传统的“总规——控规——修规”的规划体系,创新开创“概念规划——城市设计——重点地段详细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整体城市设计模式,例如先进行水磨镇的整体城市设计,再以城市设计为主要规划手段,融合传统文化,突出自然地理优势,同时借鉴瑞士山地茵特拉根和苏黎世利用湖面进行城镇建设的经验,结合水面空间进行水磨镇风貌的打造,从而塑造依山傍水的生态新城形象。
依山傍水的水磨古镇
绿色田园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当初面对一片废墟的灾后水磨镇时,如何制定最优的重建规划方案,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对此,中营都市总设计师陈可石教授提出了“绿色田园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规划理念。陈教授认为,绿色和可持续是未来人类栖息空间的核心理念,并在接受《深圳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灾后重建并不是简单机械地重新搭些房子给灾民住,而是应该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那就要有产业支撑,而我们认为汶川最可发展的是旅游文化产业。所以我们按照绿色和可持续理念,首先调整了水磨镇的产业布局,将它由之前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调整为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教育和服务业为主的新经济。再从这个理念出发,确定出水磨镇的规划设计目标和策略。”
为此,担任水磨镇灾后重建项目总设计的中营都市设计公司将水磨镇定位为“汶川绿色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凸显生态与文化。首先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将水磨镇污染极为严重的水泥厂、电石厂、硅厂、稀土厂等60多家高能耗企业迁出。其次,中营都市通过借鉴日本的生态环境学、瑞士的优美旅游小镇和不丹的藏族建筑现代文化,因地制宜规划出以湖面和绿地为核心,以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的重建方案,从而再现桃花源的景致,打造宜居宜休闲的美丽羌族小镇。
如今,水磨镇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一湖四区、六桥飞架……勾勒出一座富含历史底蕴、文化魅力的水磨新城。这座由中营都市赋予新生的古镇,也已成为全人类在防震减灾领域的新理论、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实践地,并被联合国评为“2011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而中营都市也将凭借出色的规划能力继续向世人呈现更多优秀作品。